股票哪年不好?
1987年是A股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时间点,那一年的10月19日,沪深两市分别遭遇了一场震惊中外的“股市熔断”,此后在11月份再次发生熔断,两次熔断间隔仅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虽然从历史数据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股市仍然处于不断上涨的趋势之中,但从1984年到1987年,上证综指的涨幅却已经大幅回落,整个市场的投机气氛也急剧增强。
在那之前的1984年和1985年,市场上曾出现过多只“千亿市值”的大盘股,但在1987年之后,随着整个市场成交量的放大和投机情绪的浓郁,出现了很多仅仅依靠概念就获得高溢价发行的个股,例如当时的“电子股”、“科技股”和“外资股”等,它们往往没有实际的业务收入和利润,因此也被称作“垃圾股”。
1987年11月13日的《上海证券报》甚至以《十亿资金淘“垃圾”》为题,公开批评那些买入并持有这些“垃圾股”的资金。但这样的批评效果微乎甚微,由于缺乏相关的监管制度,当时的人们只能以脚投票——放弃持股。
当时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千余家,但很多投资者发现,自己手里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并没有发生变化,反而是市场中出现了更多的“新股”,于是很多人选择弃股兑现,从而导致股价进一步下跌,形成恶性循环。
到1988年年中,很多公司的股价已经跌去了一半以上,但也有像青岛啤酒这样具有真实经营业绩支持的股票取得了绝对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