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债务危机吗?
1、从国际上看,目前我国的负债率(广义政府债务/GDP)虽然处于逐步上升的态势,但是依然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2、从国内看,当前地方政府部门的负债率已经较高,需要引起重视,但整个政府的负债率仍然较低,且可控,相比企业部门的负债率高得多;
3、相对于财政收入和税收增速而言,目前的债务增幅还是合理的。因为前期基础设施欠账太多,现在必须通过发债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的增加,偿还能力是很好的;
4、在现有经济增速下,地方政府通过卖地、融资平台等途径筹集资金补充财政预算的收入还是很充分的,不会产生流动性风险。 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的政府杠杆率还是比较低的,即使将来扩大公共支出和投资规模,举债空间仍较大。发生类似日本那种“失去二十年”的情况是不太可能。当然,如果经济发展速度继续下滑,则另当别论。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我国地方政府的负债中,相当一部分是隐性的。很多贷款以城建名义贷出后,真正用途并不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是被一些非经营项目所消耗掉。这里的债务实际上是被某些行政单位借走使用了,这种债务的偿还是靠未来的税收。如果这类债务被显性化并记入地方的财政赤字的话,那么地方政府的负债情况将大大恶化。
中国未来发生债务危机的概率非常低。原因主要在于:其一,中国外债占GDP比重不高(2014年为11.1%),外汇储备充足(2014年末为3.8万亿美元,与外债余额之比高达160%),不存在因无法还本付息而引发外汇危机的风险;人民币既无浮动汇率制约束,也无硬通货依赖,不会存在由于主权货币币值的剧烈变动而引发银行不良贷款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恶化的问题。
其二,从政府债务(负债方)和国有企业(资产方)组成的资金流来看,实际的偿付风险不大。从政府角度看,无论是国债还是或有债务(主要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均属于内债,政府作为债务人的资产主要是GDP,具有长期、稳定、增长速度较快、不断累积等特征,远能够满足其短期(如一年内)还本付息的要求。从国有企业角度看,无论是国有企业在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中,还是政府在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政府和国有企业是关联方,政府通过向国有企业注入新的资本、国有企业通过向政府上缴利润和税费,都能获得充足的现金流,因而政府实际偿付债务的风险并不大。如果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组合发生债务危机,必然是由于政府通过国有企业将财富大规模转移到民间。但从2000年至2014年国有企业经营数据来看,国有企业每年获得的政府补助(包括资本注入、财政补贴、债务豁免等)与其每年上缴政府的利润和税费相比,数额非常小。由此说明,政府发生偿付风险的情况不乐观,其债务危机的出现概率也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