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中国南北分治?
我提一个思路,不一定可行: 就是把东北和华北分裂出去,建成两个国家。 这样既解决了北方人口压力过大、环境恶化的问题(在现有的地理环境下),又让南方得以独享沿海经济优势。 而且,由于东北人口本来就不算多,再加上环境污染问题,可能还带有一些历史问题,完全可以把整个东北地区都转移到华北地区重建。当然,可以留一些人在东北开发,不过东北的耕地应该足够容纳全部人口了。
至于台湾省,就让它完全划归广东省管辖吧,作为广东省的一个市也不错。
这样的话,中国依然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国家的行政权力没有受到削弱;而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权利也得到加强(毕竟很多民族本身就是几个省份共同聚居的民族)。
当然,这样做最大的问题是,怎么让东北人和华北人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去远方重盖家园——这一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移民美国的经验,给予一定的补偿,比如每家可带走两匹马拉的家具,以及一定数量的其他物资——但这样是不是能说服所有东北人和华北人迁移呢,这就很难说了。
随着北魏政权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日渐巩固,为了便于统治,也为了摆脱关陇军事集团的局限,把中央政权移往洛阳。493年北魏皇帝拓拔宏(即孝文帝)发布迁都洛阳的诏书,他同时还下令禁止士民说北方方言,断绝胡人的发式而采用汉人的发式,改姓氏,通婚姻等等,实行全面汉化。迁都洛阳以后,北魏政权的重心就集中于黄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对于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控制力已经难以与鲜卑族建立代国时期相比了。东北地区的高句丽这时已经十分强盛,而据有今天的内蒙古地区以及甘肃和新疆一带的各少数民族也日益强大,并且不断侵入北魏境内。
北魏王朝在大力推行汉化的过程中,引起鲜卑贵族和武人集团的强烈不满。公元495年就发生了以太傅拓拔澄为首的鲜卑贵族和武人集团反对汉化的叛乱,结果被镇压下去了。进入5、60年代,北方社会越来越不稳定,政局混乱,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终于发生了一连串的宫廷政变,一些野心家相继执政。这期间,东起山东、西迄陕西的广大地区,农民暴动此伏彼起。鲜卑贵族和汉人世族为保存实力也乘机坐大形成割据势力,甚至公开据地反抗北魏政府。
528年,北魏皇室的长系拓拔记因镇压河北起义而被控制北魏朝政的尔朱荣所杀,尔朱荣另立宗室族人拓拔晔为帝。被废黜的拓拔记有一族弟名叫元朗,被封在河北,这时他就自立为帝,重新树起北魏的旗号号召天下,声讨尔朱荣,河北和山东的一些州郡响应。尔朱荣立即统兵南下镇压复位的拓拔记,并亲自率兵进入洛阳,几乎将北魏王公世卿和洛阳市民一网打尽,尸横遍野。530年,尔朱荣又杀刚即位的皇帝,另立皇帝,大封宗族。
530年代,统治阶级中的叛乱,农民起义以及各少数民族对北魏的进攻,此起彼伏,北魏中央政府无法弹压和镇守,在各地统治的宗室王公和武人集团也自成一统。534年,北魏终于分成东西两部分。原北魏宗室元晔(h?)为东魏皇帝,都邺城(今河北临沁县东南);尔朱荣的侄儿尔朱兆为西魏,都长安。西魏实际大权还操在尔朱兆手里。东西魏的分裂,为尔朱兆和尔朱兆余部之间进行火并提供了条件。534—556年期间,东魏历七帝,西魏历四帝,都是军阀拥立的傀儡。
高欢是继尔朱荣之后的东魏军阀首领,他利用当时东魏社会政治安定,经济恢复发展,兵源充足的优势,逐渐和西魏拉开军事实力的差距。543年,东魏统兵攻西魏,在潼关附近受阻,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西魏大将宇文泰采用高明的战法,一夜间挖渠,引黄河水灌淹东魏军营,使东魏二十万大军,死亡十之八九。
551年,高欢的儿子高洋,杀北魏皇室后裔东魏皇帝,自立为帝,国号齐,史称北齐(以区别于公元479年在江南立国的萧齐)。建都邺城。556年,宇文泰也废掉了西魏皇帝,立自己的族人当皇帝,国号周,史称北周。建都长安。北周宇文泰死时,遗嘱要大将以皇帝的诏书为号令,实际上政权由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控制。557年,宇文觉就自取帝号,北周正式立国。北齐北周的形成,使中国南北分裂对峙的局面正式确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