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94年如何?
1994年的A股是一个什么状态呢? 从指数来看,当时上证综指在2000点左右上下震荡;从交易量来看,沪市每日交易金额维持在30亿左右,到年底也不到500亿,而到了2008年11月却已经达到2165亿元,增加了近50倍;从换手率看,1994年全年沪深两市总和不到500%,而2008年11月份已经高达1098%——也就是说今年11月份一个月的交易额就接近全年A股总交易额的一半了(当然其中包含不少短线套利的行为)。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在1994年,A股的总量和流动性都会呈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别呢? 原因还是在于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制度安排。 1994年的中国经济正是处在转型的关键节点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传统的制造业开始走向复苏,而在转型期必然伴随着大量企业的改制重组、兼并收购,这直接导致了1994年下半年开始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有了一个显著的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盈利状况好转,从而带动了股价的上升。
而从交易情况看,在当时严格的监管下,市场投机气氛并不浓厚,投资行为居多,因此成交量并不活跃,但随着时间逐步推移,市场逐步走出了上涨的趋势,投资者逐渐增加持有市值,从而最终形成了1994年至2008长达14年之久的牛市。 而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说1994年恰恰是最值得重来的年份之一,为什么这样讲?
首先在宏观层面,当时正处于世纪之交,改革开放步入深化发展时期,整个社会对于改革的期待值达到空前的高度,而改革也的确带来了显著的效果,1994年开始的国企改革尤其是金融领域改革全面铺开,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在市场层面,当时A股市场的定价权还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每年定期调整分红送股方案,甚至直接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市值管理,操纵股价,因此虽然1994年的股票总体表现良好,但结构性机会层出不穷,所谓“牛头”、“牛尾”的说法也正是源于此;
再次在投资理念方面,随着1995年国债期货被叫停、1997年香港回归以及随后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做多是中国经济唯一的方向,因此价值投资和理性投资成为主流。 最后在交易制度方面,虽然当时已经有跌停板、ST等风险警示制度,并有退市制度先行,但违规担保、虚假陈述等问题却并不突出,因此对投资者而言,风险其实远没有现今这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