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94年如何?

李春波李春波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94年的A股是一个什么状态呢? 从指数来看,当时上证综指在2000点左右上下震荡;从交易量来看,沪市每日交易金额维持在30亿左右,到年底也不到500亿,而到了2008年11月却已经达到2165亿元,增加了近50倍;从换手率看,1994年全年沪深两市总和不到500%,而2008年11月份已经高达1098%——也就是说今年11月份一个月的交易额就接近全年A股总交易额的一半了(当然其中包含不少短线套利的行为)。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在1994年,A股的总量和流动性都会呈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别呢? 原因还是在于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制度安排。 1994年的中国经济正是处在转型的关键节点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传统的制造业开始走向复苏,而在转型期必然伴随着大量企业的改制重组、兼并收购,这直接导致了1994年下半年开始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有了一个显著的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盈利状况好转,从而带动了股价的上升。

而从交易情况看,在当时严格的监管下,市场投机气氛并不浓厚,投资行为居多,因此成交量并不活跃,但随着时间逐步推移,市场逐步走出了上涨的趋势,投资者逐渐增加持有市值,从而最终形成了1994年至2008长达14年之久的牛市。 而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说1994年恰恰是最值得重来的年份之一,为什么这样讲?

首先在宏观层面,当时正处于世纪之交,改革开放步入深化发展时期,整个社会对于改革的期待值达到空前的高度,而改革也的确带来了显著的效果,1994年开始的国企改革尤其是金融领域改革全面铺开,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在市场层面,当时A股市场的定价权还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每年定期调整分红送股方案,甚至直接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市值管理,操纵股价,因此虽然1994年的股票总体表现良好,但结构性机会层出不穷,所谓“牛头”、“牛尾”的说法也正是源于此;

再次在投资理念方面,随着1995年国债期货被叫停、1997年香港回归以及随后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做多是中国经济唯一的方向,因此价值投资和理性投资成为主流。 最后在交易制度方面,虽然当时已经有跌停板、ST等风险警示制度,并有退市制度先行,但违规担保、虚假陈述等问题却并不突出,因此对投资者而言,风险其实远没有现今这么高。

初寒彤初寒彤优质答主

在1994年的证券市场,股票发行、流通市场上,配股与新股发行的改革、严禁国有企业短期炒股、沪市中央企业国家股的规范管理以及首例国家股法人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的场内交易试点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与尝试,表明了1994年的证券市场在逐步摆脱无序状态的过程中走向规范的新阶段,这些改革措施对于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股票发行市场化改革迈出了更大步伐,“配股预选制”等新配股方式得到了成功尝试。“新股发行预选制”、“配股预选制”配股政策也得到了成功尝试。这两种配股新方式的实施,把配股决策权交到了广大投资者手中,使股票发行、配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推动了配股工作的发展。新股发行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大,为新股发行与二级市场逐步建立有机的联系创造了条件。

从1992年初到1994年初,仅仅两年时间,我国就从无到有地建立起股票发行与流通市场。在运行过程中,股票发行市场、流通市场上出现了一股热、股价高,超常规迅速膨胀,股票发行、配股中行政干预较大等问题,妨碍了两个市场的发育及健康发展。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