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完了吗?
中国经济没有完,但是需要打补丁了! 改革开放40年,中国GDP总量上涨了约14倍;居民人均收入上涨了近8倍。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个增长速度是相当快的。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这些问题不解决,经济就难以持续健康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软环境”问题——
第一,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足一半且呈下降趋势。目前,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27%和36%(2017年)。其中,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2009—2016年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6.6%。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远低于GDP增速。而且自2013年起,这一数据连续四年为负值,表明消费的增长速度竟然低于GDP的增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在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不断下降。
第二,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1952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是73%;到了2016年,这一数据降至37%。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从57%上升到63%。 为什么会偏低呢?原因还在于居民消费力不够强,一方面是因为房价太高,居民为了购买房子不得不透支未来收入进行贷款买房,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让人不堪重负,据有关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用于教育方面的开支已经达到人民币2.6万亿元,占据了家庭总支出的14%左右。如果这两方面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或者相应的政策不到位,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就不可能提上来。
第三,企业债务率过高。2016年中国企业资产负债率(企业总负债/总资产)为60%,比2013年提升了近十个百分点。而同期美国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仅为58%。 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债务率会偏高呢?原因在于非金融企业的融资平台过多,各种非经营性的部门都负有融资功能,导致了广义政府的杠杆率居高不下,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过重的税负负担。所以,我们需要转变政府职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样企业才能轻装上阵。
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6.1%,首次跌破了7%,这是自1990年中国经济陷入严重通货紧缩以来的最低增速,比2018年的6.5%下降了0.4个百分点,标志着30年来中国经济长期高增长时代完全结束。2019年中国经济半年报、三季报和年报显示了30年来中国经济增速的“新常态”,即中高速增长时代全面到来。尽管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两个季度回升,但6.1%的增速确实创造了199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从GDP总量上看,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人民币,经济规模达到14万亿美元上下,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16%左右,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国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的现实基础和潜力依然雄厚,中国经济增速明显快于美国和欧盟的1%,也高于日本和韩国的1%,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依然位居前列。
从2019年中国经济运行质量来看,供给结构持续优化,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近60%。需求结构也继续改善,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收入结构和社会资源分配结构也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的长期趋势继续保持,中国经济总体上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目前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主要来自贸易摩擦和市场预期走弱两方面。贸易摩擦和摩擦持续升级对中国出口和内需产生了明显负面影响。而市场预期走弱导致企业投资增长乏力,加之工资和资金等要素成本上涨,企业盈利和市场环境明显恶化,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动力和预期。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5.5%,实际增长3.3%,为1995年以来最低增速。企业投资低迷导致产能和设备更新放缓,拖累了经济增长。
总体上看,由于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反复,贸易保护政策严重制约中国外需增长以及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因此导致2019年外需、内需和投资都明显下滑。三大需求指标与2018年相比全面大幅滑落,这是导致2019年中国经济增速下跌的根本原因。此外,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全球贸易严重萎缩、地缘政治危机不断,都在2019年对中国经济的外需形成严重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