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基金怎么了?
谢邀! 先回应话题,在基金公司的排名里,华夏基金是近10年平均回报最高的公司之一;如果单论最近两年(2017-2018)的业绩,华夏基金的主动管理能力可能也是排名第一。 但这是主动管理的业绩,不代表华夏基金真的“很强”。 首先,我们得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管理规模”,另一个是“有效管理规模”。
简单来说就是,能不能管得了那么多钱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 我之前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假设A基金经理同时管理5只产品,那么他的“管理规模”=产品1的规模+产品2的规模……产品5的规模。 但问题是没有谁的产品会是单独存在的,比如我同时买了A经理所有产品的仓位之和可能是总仓位的6%或者7%,那么实际上对A经理来说,他的“有效管理规模”其实是减少了的。 因为我的钱没有完全给A经理操作。 而所谓“有效管理规模”的概念其实是说明,你的投资策略是否真的有效,是否确实能带来超额收益。
所以,虽然华夏基金的管理规模很大,但不代表着它的投资能力很强。 如果我们进一步引入“机构投资者”的概念进行假设的话,会看到对基金公司来说,最大的机构投资人实际上是其它基金公司。因为大家都是买基金的,你买的基金规模越大,对你而言,这只基金的投资能力就越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你的钱有没有真正花在“刀刃上”。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华夏基金需要好好回顾一下过去的投资,看一看是不是真的发挥了主动投资的效能。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很多大型公募的规模也很大,但是它们的主动投资能力强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非常复杂的,但简单说,就是因为它们所面对的投资环境和机制跟华夏基金不一样引起的。 我们知道在国内基金行业主要衡量主动管理能力有两个指标,一个是相对业绩评价(RAR),另外一个是一年内的最大回撤(MTD)。 所谓的相对业绩评价其实就是说你一年下来业绩好不好,比同期业绩最好的策略(指数/基准)差多少。这实际上是一个跟踪评价的策略。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公募基金来说,他们的资金并不是来自于某个具体人或者机构投资者的委托理财,而是来自千千万万个基金持有人。也就是说对一个基金管理者来说,他必须考虑到大多数人的感受,不能太任性。
这就是说,公募基金实际上是被动的投资于被动管理的模式。 对私募投资机构则不然,他们是资金的最主要来源。他们可以更主动地选择他们觉得合适的资产进行配置。所以,对某些风格明显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而言,你很容易发现他们通过调整投资组合的方式去实现他们的策略目标。
另外,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是以间接融资为主,这意味着银行信贷的大部分还是集中在极少部分的大客户手中,而对于普通的小企业则很难贷到款。这种投融资结构的特点也使得优秀的企业家容易形成资本掌控能力,进而影响投资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