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萧条后如何解决?
简单说一说,不保证完全准确(主要参考自百度百科) 1929年大萧条的起因是 1926年开始的美国铁路货运量暴跌,从每年约40亿吨降至35亿吨,至1929年又下降至30亿吨。
因为铁路运输是物流行业的基石,其暴跌势必引起其它行业连锁反应,于是大量的生产停止了,工厂停工了,失业的人们涌向大街。 那么政府是怎么应对的呢? 当时美国有两党制,执政的民主党认为,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失衡导致的,应该加强政府干预,于是开始了一系列的刺激经济计划; 而反对派共和党人却认为,危机是因为政府干预市场造成的,应该退出刺激计划,让市场自行恢复平衡。 于是美国两党就开始轮流坐庄:民主党上台就加大刺激力度,经济增长迅速,但通胀也高;共和党上台就减少甚至关闭一些刺激项目,经济发展缓慢,但通胀较低。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大萧条结束,也就是罗斯福新政的时候,两党才终于达成了一致,统一行动——那就是大力举债扩张,发钞票(这个我印象很深,上小学时候看了黄宏赵丽蓉的小品“可不可以不劳动”,他们说的是“印钞票”,印象深刻,直到现在“印钞票”这个词都经常出现在我的脑子里),以此刺激需求,带动经济的增长。
当然举债是要还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主要是靠发行债券,因为当时美国的国债几乎没人买,政府就干脆把债券以相当高的价格卖给美联储,由美联储保管起来,等经济景气的时候再花出去。 美联储怎么操作呢?它首先把债券作为资产计入各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然后启动货币创造机制,通过各种手段让商业银行不断地把资产换成现金,最后这些现金又流回联邦政府手中,成了政府的收入,完成了财政赤字的填补。
而美联储之所以敢这么大胆地增发货币,是因为它坚信,只要有美元这个大棒在手,任何债务都不会成为无法偿还的诅咒,反正有美联储替美国联邦政府和人民买单。 所以最终,无论是总统还是老百姓都没有为巨额的财政赤字负担实实在在的财务成本,联邦政府的赤字开支只是增加了社会总支出,而多出的这部分支出,则变成了美联储银行的负债,这些负债最终都由公众承担(或提前透支未来收入)。 但这样的经济刺激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一是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到二战时已经难以控制;二是由于货币供应增加,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虽然提高了,但购买力实际上并没有增加,因为大家手里的钱更不值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