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的股票哪来的?
可以转换成股票的可转债,实际上就是上市公司发行的一类具有特殊条款的债券。这类债券的利率一般要比普通企业债券低,在票面金额上也会做出一定的让步(例如,面值100元转换为65元的股票),以吸引投资者。 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的时候,为了维护投资者和企业的利益,可转债还本付息的票面利率可以上调;在市场向好之时,为了鼓励投资者转化为股票,公司会下调转股价,甚至采用赎回权或回售权的方式强制可转债持有人将可转债转换为股票。 不过,如果市场行情持续走好,股价上升很快,公司的转股价迟迟不肯下调,此时“可转换”的特性就形同虚设了。所以,理论上来讲,可转换特性最强的时期其实只有在公司出现资金困难需要债主“借婚”的那段期。
对于普通的债券持有人来说,当公司经营出现危机时,可转换特性的存在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亏损,但债券利息却有可能增加——由于股价下跌,可转债的面值(100元/股)与实际价值会产生背离,按照可转换特性,债劵利率应该按票面利率算,而实际付出则按买入价计算,二者相加之和要大于普通债券的利息收入;而当股价反弹回升时,可转换特性又会使投资人的收益减少,收益率低于单纯的股票投资人。从风险的角度来看,可转换债券并不是一种风险很小的理财工具。 在国内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可转债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信用和利率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不足,很多企业贷款难以兑现,银行和企业都面临极大的信用风险。同时,在全球利率下降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利率也处于下行通道之中,企业融资成本整体上处于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