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不阻击美元?
这个问题很好,但是涉及到很多问题,所以很难简单回答,我尽量长篇大论一下,如果看完还是觉得简单,那只能说声遗憾了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事情: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最主要的用途是偿还外债和抵御国际炒家做空(这个炒家是包括金融资产、大宗商品等所有能炒作的东西),而不是像一些人认为的拿来购买美国国债,因为一国的外汇储备中购买美国国债是很正常的行为,不会导致美国减记债务或者违约,更无法引起国际金融危机。
在2007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外汇储备中30%左右是购买的美国国债,当时国际社会的看法是一致看多美国经济的,因此我国持有的大量美债并没有出现大幅折价的情况;在2007年以后,为了应对输入性通货膨胀,我国开始增持黄金储备,到2010年时已经上升为596吨,占外汇储备的比重首次超过白银(当年减持了部分美债)。
那么什么是外汇储备呢?外汇储备就是一个国家持有的能够实现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资产。既然是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资产,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必须保证其外汇储备当中的货币是具有国际信用基础的(否则就是废纸一张),也就是说要能够保持币值稳定甚至适当升值;而如果国内通胀严重,则需要购汇(卖出外汇)来抑制通胀,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是不适合用外汇来购买美国国债的(毕竟谁也不能保证美国会不会违约) 我们再来看看这次抗击新型肺炎的过程中,中国采取的措施。
中国在初期采取了封城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同时也导致了GDP下滑,在这之后美联储多次降息,将利率降至零。同时欧美各国也开始大规模印钞(欧洲央行、日本央行都不是什么勤俭持家的主,以前也没少瞎搞),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防止疫情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衰退所带来的资产负债萎缩。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是第一个控制住疫情并复产复工的国家,这就使得其他国家经济逐步复苏,中国经济恢复增长,这对世界是个利好,对美联储加息也形成了压制;与此同时,国际上一直在呼吁全球加大对美国的制裁力度(指让美国停止加息),这其中就有我国(加大进口力度),不过效果恐怕不会很强,因为美国目前仍然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且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当然,如果美国继续无底线印钞,那么只会伤害自己,我国可以借机增加在美资产(比如购买美国国债),削弱对方信用基础,这显然才是打击美元的最有效手段。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产业分工体系逐步形成和确立,中国已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之中,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2001年,中国加入WTO,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释放改革红利,通过深化对外开放不断释放人口红利,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有力参与者和推动者,这也造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美国的全球经济治理策略
经济扩张和谋求更多的海外利益和海外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动力所在。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国的国内经济问题转移到境外。美国通过“先发制人”军事战略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和能源战略资源,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经济实力又反作用于军事和科技的发展。军事科技的发展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掌控了互联网这一信息媒介,进而掌控世界的金融命脉。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通过WTO主导贸易规则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并且积极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在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美国自身服务贸易在全球主导地位。美国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份额中逐渐下降,而利润则大幅度增加,其根源就在于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金融服务的全球化。美国的金融服务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美国在全球经济中获得“超级租金”。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在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为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美联储逐步实行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通过三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释放廉价货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和海外利益的扩张,但同时产生了严重的“负溢出效应”,使得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资本外流、货币贬值,并加剧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美国通过量化宽松政策,使全球流动性和通胀率上升、经济复苏放缓,并加剧全球经济失衡,进而实现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向美国逆向财富和收入转移的“再平衡”。由此,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美国的“国强民弱”现象更加严重,这也加剧了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撕裂。近年来,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相继推出数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和财政补贴。2020年3月以后,美联储再次实施了无限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2021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创40年新高,美联储通过逐渐缩减资产购买规模到加息,转向紧缩性货币政策。加息的溢出效应,推动着强势美元“回流”,从而推动美国经济增长,进而实现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