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金融集团?
比较官方的排名是,中资券商,以业务量计算,国君第一,中信第二,海泉第三; 以营业收入计,中信第一,国泰君安第二,海通第三 (这里把中金和中信证券分开是因为中金主要做财富管理,中信证券主要做交易) 按照2018年的数据,国君的营收和利润都是最差的,但是资产规模却很大,因为国君是综合型的券商,啥都做一点,但都不精!像交易这一块的资产规模,国君只能排第四,被招商、广发、光大远远甩在后面。
所以,如果按照行业的分类来排名,国君应该属于“弱鸡型”的——业务水平差,但依靠体量带来的收入也不差。 但是,如果你说国君是一只“弱鸡”,那估计国君的从业人员第一个跳出来跟你急。因为,单论交易这一块,国君在整体经营情况不好的情况下,依然做得相当不错! 在经纪业务上,国君的交易业务市占率大概一百左右,排名第六,但是在代客交易方面,国君的交易规模竟然排在中信证券前面,位列第一 (注:由于各券商对代客交易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因此这里的代客交易规模只是一个大致的估算,仅供参考) 而经纪业务的净利润,国君也是超过中信,排行第一 至于信用业务上,国君的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也排在行业前列,而且利率还相当便宜,平均只要6%左右 这么一看,国君其实一直保持着不错的交易体量和盈利水平啊……为什么说他“弱鸡”呢? 因为整个国君的收入来源非常不平衡,非利息收入只有30%多,而其他券商的非利息收入基本都占到一半以上,甚至不少券商的非利息收入比重都在7成以上 导致国君靠卖牌照赚钱,而卖牌照赚的钱却赶不上别人靠交易赚的钱!
中国金融集团模式
国外银行发展模式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但中国国有银行自身的特殊禀赋和所面临的特殊发展环境决定了无法简单照搬国外经验,而是需要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作为向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发展的前期探索,中国国内银行纷纷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尝试,探索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集团经营模式。金融集团是在现行分业监管体制下,不突破现有的法律框架,也不过分强调集团内部业务整合和协同效应,而只是实行类似金融控股公司的松散型管理,对集团业务实行分类管理,同时发展一些辅助性、支持性业务形成的综合经营发展模式,是中国国内银行业发展综合化经营的最基础阶段。
中国建设银行作为中国国内率先进行综合化改革试点的银行代表,2004 年重组建银投资,作为建设银行集团综合化经营的管理平台和投资平台,通过子公司开展投资银行、人寿保险、信托、基金、房地产投资、金融租赁等业务。2005 年中国银行在境外全资设立了中银国际有限,作为境外综合经营的管理平台,将集团内从事证券、基金、保险、租赁等非银行金融业务的子公司归于其管理。中国工商银行将综合化经营平台定位于工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收购了艾康信托投资集团,将其改组为工银亚洲,使之成为工银国际的控股公司。此外,浦发银行出资4 亿组建浦银金融租赁公司,交通银行发起设立了交银康联人寿保险和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华夏银行与恒盈控股联合组建了北京华夏典当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