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银行有哪些?
根据最新披露的2013年四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我国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共有60家,其中城商行有27家,农商行和农信社有45家(含省级联社2家)。 下面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分类。
第一类是按银行性质的划分,包括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和中资控股的银行。 中资银行又分为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商业性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
第二类是按银行规模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大型商业银行(工、农、中、建+邮储),中型商业银行(招商、交通、民生、广发、建设、兴业、华夏)和小型商业银行(平安、光大、华夏、民生、广发、兴业、浦发、浙商、渤海) 第三类是按银行的发展历史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老五大行(工农中建交)和新五大行(招行、民生、光大、兴业、华夏)
第四种是按银行的业务范围来进行划分,可分为综合型银行(工商、建行、中行、农行、交行)和专业银行(招商、民生、光大、华夏、兴业)。 在最新的评级结果中,获得最高评级的工商银行依然属于“优”的水平。与上期相比,工行、建行、中行等部分银行的主体评级进行了上调,而中农建行贷后的监管评级则被调低,反映了监管层对这几家大型银行的风险偏好有所调整。
作为唯一一家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位列中型商业银行之首。从资产质量来看,招商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要明显好于其他上市银行,也优于其总体经营状况较好的同业。因此招商银行的综合评级最好,为“优”。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由城市信用社发展而来的。由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基于地方建立和发展的,因而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浓厚的地方性。有的城市商业银行甚至在一个地区就有两三家之多,规模相当小。
在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由于存在规模小和资本分散的缺陷,中国城市银行出现了诸如经营风险增大、缺乏有效的约束和决策机制、资本回报较低等突出问题,因而改革的压力也最大。中国城商行改革的步伐迈得最大,而且各家银行也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总体说来,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加资本金、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先进的IT系统等。如深圳市原四家城市商业银行整合后设立的深圳平安银行引进了平安保险;威海市商业银行引进了富邦(新加坡)金融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战略投资者;贵阳市、青岛市、北京市、天津市等城市商业银行也都在跨区域设立分行方面做出了尝试;宁波、青岛、北京等城市商业银行引入了先进IT系统。
在改革过程中,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实现了公开挂牌上市,如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民生银行等,实现了资本市场的突破。城市商业银行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基本上完成了市场化的改造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城市商业银行不但摆脱了过去的经营困境,而且部分银行还实现了异地经营,为实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由于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效显著,目前不少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在积极筹备海外的上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