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期货用户是多少?
从1990年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到现在,我国的期货市场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整顿和重组,目前形成了“四大交易所+八家期货公司”的期货市场格局。 据证监会统计,截至2021年6月,我国共有489家期货经营机构,其中包括5家期货交易所、149家期货公司以及335家分支结构(不含香港及台湾地区);其中,国内有7家期货公司总部在境内,从事境外交易服务;另有6家期货公司分支机构分布在境外。 目前全国已开业期货营业部546家,占期货经营机构总数的11%,同比增长15%。证券公司系期货营业部284家,占期货营业部总数的52.1%。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2021年底,中国期货总持仓量约1.2亿手,比上年减少1.69%。其中,产业客户合计约198万户,占比不到7成,个人投资者约315万,占比不足1%。 与国际上成熟市场的期货持仓量相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已经向世界证明了自己可以在商品生产领域成功,现在,随着中国投资者对通过交易所来对冲农产品和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越来越熟悉,中国开始向世界证明自己也可以在交易领域取得成功。2011年,中国商品期货合约交易量占全球商品合约交易总量的48%。
中国的三大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占据了全球商品交易量的绝大多数,而上海期货交易所最近还开始交易黄金和白银期货合约,使其在中国所有商品交易所总交易量中的占比增加了10%。
虽然在中国交易的合约与投资者更为熟悉的美国CBOT大豆和小麦期货合约有所不同——中国的交易品种包含一系列的软商品、农产品以及金属和能源,如菜籽油、早籼稻、鸡蛋、焦煤、棕榈油和铁矿石等——但他们遵循的是熟悉甚至经典的商业模式。中国商品期货的交易者主要是农民(作为卖家)和食品加工企业(作为买家),双方利用期货市场来在锁定价格的前提下进行采购。据上海期货交易所称,2011年的交易量中仅有七分之一是投机交易。
在期权方面,这些商品交易所也取得了一些成功,尽管与中国商品期货合约的289亿手的天量交易相比,成交的期权数量仍然非常少。截至2011年年底,上海期货交易所一共成交了370万手期权合约。中国的交易者交易的是与铜、铝、锌和黄金等商品期货挂钩的场内交易式期权。最近刚推出的新品种是与菜籽油期货价格挂钩的场内交易式欧式期权。虽然交易量还很少,但这一品种的期货合约交易量已经超过了6100万手,这预示着以这些合约为标的资产的期权交易可能会增加。
虽然商品交易在美国期货市场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股指和外汇类合约的交易则主导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交易量。在政府决定在2006年开设这家交易所时,它被看作是“中国迈向市场化的重大一步”。股指期权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超过商品期权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国内期货市场对于散户投资者也开放,股指期权更符合他们的投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