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混改?
我讲一下我们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事情,可能比较贴切。 我们集团旗下有一家电厂正在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这个电厂是2005年建设的,属于燃煤发电企业,当时建设投入了将近100亿人民币(含土地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设计装机容量为两座60万千瓦火电机组。由于当时国家实施宽松财政政策,这个电厂在建设过程中享受了大量的补贴,其中电价补贴就高达80亿元。(特别说明:这里的数字没有扣除增值税)。
该电厂于2013年开始运营,每年为国家上缴利税3亿多元,但是享受的补贴也越来越多,到2014年的时候已经达到每年17亿的水平。2014年国家开始进行能源结构调整,该电厂所在省份开始限制煤炭消费,该电厂由此进入发展困境,到2015年的时候已经处于亏损状态,当年仅盈利1.2亿元,比2014年下降了27倍。而且随着机组运行时间的增加,燃料成本和检修成本还在不断上升。虽然目前机组处于停建状态,但继续扩大亏空的可能性很大。按照目前的状况,如果不改变体制性缺陷和结构性问题,这个电厂很有可能成为沉重的包袱甩不掉,摘不掉。如果持续下去,最终只能破产清算。
我们的思路是引入战略投资方,对电厂的资产和财务结构进行重组,把国家不应该负担的债务通过法律程序剥离出来,同时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引入新的资本,实现多方共赢。 当然这个过程很复杂,还要解决很多实质性问题。首先是要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其次是要加强与其他股东的沟通和协调,特别是要获得其他股东对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谅解;再次是要找到合适的投资人,并让投资人进入董事会参与决策;另外还需要面对债权人,跟他们协商一致的解决方案等等。
总之,混合所有制改革绝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脚踏实地,需要务实的精神和勇气,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国有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有以下方面考虑:
一是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通过国有资本的市场化重组,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既可以通过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实现国有资本的“血脉疏通”,也可以充分利用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优势,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比如,宝钢吸收合并武钢之后,通过开展多渠道混合,发展一批以钢铁为主业、以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两翼、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又如中国铁路总公司通过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等民营企业推进土地综合开发使用、共同设立相关股权投资基金,既可以有效盘活铁路土地等存量资产,也可以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经营有效激发企业经营活力,从而全面提升铁路企业资产质量。
二是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优势之一是治理现代化。一方面,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为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体制基础,通过不同所有制资本产权融合,可以有效实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另一方面,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形成相互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有效的约束机制。比如中国铁路总公司正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探索多元所有制合作形式,推进投资和运营主体分开,组建多元股东的高铁运输企业,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三是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国有经济向市场经济整体转轨的重要抓手,可以促进国有企业进一步厘清政府和企业、权力与责任的关系,真正按市场化的要求进行经营管理。比如浙江省绍兴县通过实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措施,把企业从政府管理中剥离出来,使得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真正转型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四是有利于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深化国有经济改革和非国有经济改革相结合的改革,是推进产权改革和管理制度改革相互促进的改革,可以有效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比如民航领域实行国有、民营和外商资本投资航空运输、通用航空、机场建设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政策,吸引非国有资本进入民航领域,既激发了各类资本的活力,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