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年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不是宏观经济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概念。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呈现出不同的复苏态势。美国经济复苏步伐最快,目前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两大目标达成的临界点;欧洲经济虽然增速较快,但离这两个目标的达成仍有距离;日本则在通缩与失业之间徘徊。
与其它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优势在于具有完整产业链,在全球资源、能源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有能力维持中高速GDP增长。从中国自身因素来分析,经济增长向“新常态”转换的主要制约在于要素供给和质量的变化。 在劳动力供给方面,随着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总量供给趋于减少,质量变化则体现在受教育程度提高所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在土地供给方面,由于土地所有者即农民和集体组织并不参与市场交易,因此真实交易价格无法获得,理论上的计算过程也比较复杂,但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一些侧面证据证明当前土地的稀缺性。 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趋势是,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以出口为例,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这一战略在近年来的出口数据上有明显体现——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2014年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部分高端行业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说明我国的产业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当然,实现经济转型并非易事。以制造业为例,作为曾经的全球工厂,中国拥有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这也导致我国制造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要素价格上升、环保压力增大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大量依赖低成本要素和高产能扩张的企业而言,转型意味着重新洗牌甚至淘汰出局。如何鼓励这些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