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73行是什么?
“七十二行”的说法最早见于唐代的《帝王世纪》,这本书里说到“虞舜立,设五服九贡、七庙七祀之礼。至周代而齐太公吕尚佐文王定天下,有功业,封为齐侯,世称姜太公或太公望。他设九府,分掌农、林、牧、渔等业,称为八业;又设九贡以交纳财物、贡献物品,作九贡之法;还制定了七庙与七祀的规制。后人据此总结出‘士、农、工、商’四大职业和与之对应的士、农、工、商四民,并流传至今。” “七十三行”一说则源于明代小说《水浒传》第三十一回,宋江因清风山盗取了青州府的花石纲,怕被官府缉拿问罪,便投奔梁山。途经东昌府时,遇见了没头神崔道成、没尾鬼李吉,三人打斗间,崔道成名下暗器伤了宋江,幸亏李吉赶到将其救回。
原来这崔道成是街市上卖艺的,李吉则是卖炊饼的,二人是结拜兄弟。后来宋江上了梁山,崔道成为山寨管粮头领,李吉则负责供应山中钱粮。 但这本书中提到的职业远远不是现在的十七种,其中还有“养马”一类,显然跟今天的七十三个行业不相符合。那么为什么“七十三行”的说法流传最广呢?我想可能就是因为《水浒传》这部小说流传最广的缘故吧!
所谓73行,就是中国古老的说法,指的中国可以从事的职业。一般在说书、唱戏时,为了说清楚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人,于是用"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来表达。实际上,"行当"是宋朝"行会"的产物,它只在11世纪至19世纪之间流行,如今已不存在。然而"百无一用"的旧观念尚没有消除,人们仍然习惯沿用"三教九流、七十二行"的提法。
三教九流,七十二行,是中国古代对中国人的职业分法,这种分法已经很少有人记得很清楚了,因为后来中国的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职业消亡了,有的职业合并了,有的职业则从国外传进来了。下面,我们先来说说三教九流。所谓三教包括了宗教和学术流派。
一、儒家
儒家在东汉时期曾经与方士和阴阳家合流而形成一种新的宗教潮流,即谶纬神学。当时,方士为了迎合帝王祈求长生的欲望,纷纷伪造图谱。儒家学者加以附会而说这是天意的显彰,于是将孔子和周公说成是天帝的化身。在谶纬神学的经学中,《尚书》、《诗经》、《春秋》以及各家"传",都被说成是天帝在不同年代的遣使降世作的。他们把古代哲学中讨论宇宙本源的"元气"说,解释为上天的化身,并且以五行"水火木金土"配合"五德",认为五德"相生相克"的周期变化就是王朝的更替。他们把宇宙发展变化的根据归之于元气,把元气人格化为天帝,把五德生生不息归之于上天的旨意,为神权法术开了端。谶纬神学在东汉光武帝时,被正式用作统治思想,被立为经学。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就利用了谶纬神学中"相生相克"的五行思想和方士、阴阳家的符咒法术进行传教,以五色标记,头缠黄巾组织农民起义。由于没有彻底的否定宗教哲学,使得儒家与方士和阴阳家的合流一直没有根绝。到了唐朝,李氏统治集团又打着老子是李姓祖先的招牌,将道教立为教门,尊孔子为文宣王,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亲自注《老子》并颁行天下。此后,儒家学派不得不又和道教争夺正统地位。程颢和程颐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将道教的法术溶入儒家学派思想中,将"格物、致知、修齐治平"作为人的发展途径。朱熹在程氏兄弟思想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个"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从此,理学在宋元明清成为中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直到近代受到反儒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冲击而趋于瓦解。
二、佛教
佛教是在两汉之间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的经典《四十二章经》由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用口授笔录的方式记录下来。东汉末年,楚王刘英信奉佛教,到南阳武当从事传教。三国时,吴国有高僧康僧会,蜀汉有高僧维祗难,魏国有高僧朱士行。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繁荣鼎盛时期,出现了众多的高僧和翻译家。鸠摩罗什在凉州时期就聚徒讲学,他将很多大乘经卷翻译成汉语。晋朝僧人佛图澄在洛阳宣讲佛法,收弟子8千人,所到之处,为百姓治病。释道安曾和慧远共弘晋朝法化。谢灵运为出家人,在南山筑室,从事翻译佛经。梁朝有法云、宝志,陈朝有真谛,都是著名的高僧和佛经翻译家。隋唐时期,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八大宗派,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唐中期以后,韩愈等学者掀起儒家复古运动,提倡恢复周孔的正统地位,反对释老之说,使佛教遭到重大打击。五代宋初,佛教中兴起禅宗,提倡"心即是佛","心外无佛"的主张。后梁泉州王师范请大颠宣讲禅法,福建各地开始广建禅寺和禅院。北宋初,佛教中的禅宗分为临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