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拨备是什么意思?
企业的“拨备”是会计上的概念,是指企业为了提前计提可能发生的损失而准备的款项。 对于金融企业来说,通常根据贷款的不同期限制定不同的拨备率(也就是按照可能损失的百分比来计提)。如,不良资产余额的3%、次级类资产的5%等等;然后结合当期产生的坏账损失金额和上述各档次资产所占的风险比例,计算出应当提取的拨备金额。
当然,除了不良资产可能形成的损失外,其他一些意外损失也可能需要提前预计并准备相应资金。 比如,目前对商业银行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尤其是个人消费者信贷业务带来的风险。对于客户违约后可能造成的损失就需要银行预先做好打算;再比如,监管机构的要求,比如对于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银行就需要通过拨备的方式确保满足这一要求。所以,银行的拨备不仅是应对风险的法宝也是符合监管要求的“硬道理”。
但是,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很多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各类准备金项目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实,对于很多非金融机构的企业来说,出现坏账的概率并不比金融机构高。特别是这两年市场利率低位运行,很多企业的融资成本虽然较低但违约风险却在上升,对于非金融机构的企业来说,计提拨备也是必要的。 只不过,和金融企业相比,企业会计准则对备抵类科目的核算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预期理论或者历史成本法进行计提。
采用预期理论时,要根据各项资产发生减值的可能性和估计程度确定每个单项资产的减值准备金额。如果某项资产的全部相关经济活动构成一个整体,且难以区分各项经济活动的损益情况则该项资产应当整个确认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并按预计使用年限分期平均计提折旧或摊销。
采用历史成本法时,企业应设置“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以所持有资产的历史成本为基数,按已提足折旧、已提完减值准备的资产部分,将原账面价值全部转入该科目,即借记“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科目,贷记“资产减值准备”科目。随后在以后期间,按实际发生的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资产减值准备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