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基金哪种收益稳定?
1、买基金不是股票,不存在谁“抄底”谁的问题 股市有涨有跌,这是基本的常识。在A股市场里,既存在深V反转,也会发生持续数月的单边下跌,更可能会有连续多年的震荡整理。也就是说,股市的波动是非常大的,而与之相匹配,基金的涨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以近30年来的上证综指为例,自1992年初以来共计出现了5次牛市(涨幅大于20%)和6次熊市(跌幅大于20%),振幅最大的是2007年和2015年的大牛大熊交替出现的震荡行情;其余多数时间是处于上下20%区间窄幅整理的横盘状态。 如果单纯从数字上看,似乎每次买入并持有三年左右的时间都能赚钱,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有些只赚了点点钱,有些却赚到了翻倍的钱,还有的部分甚至亏钱了。这就是因为买入时的点位不同造成的。如果是在牛市顶部或者熊市底部区域买入并持有三年,不管是否主动调整仓位结构,必然是赚得多、亏得少的那种,否则反而说明选股能力太差;但如果是在牛市的中后段或者熊市中段买入并且长期持有,则必然是被动的选择,不仅消耗了长时间的资金成本,而且很有可能因为持仓结构的劣势,从而出现账面浮亏的现象。对于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买什么,而是在哪里买以及买多少。这就像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买在起点固然能享受全程的稳定盈利,但同时也要面对起步时资金量不足的压力;买在中途尽管可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也不得不承担中途震荡损耗的可能。
2、指数基金更适合普通投资者 主动式管理能够取得超越基准的组合并不常见,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公募基金经理的平均水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更多的可能是保持长期稳健的收益,这与指数型的基金相似。 既然大多数的主动型基金与指数型的基金都没有明显的优势,那么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为什么还要付出相应的费用去聘请专业人士呢?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专业的心态”而不是真正的“专业投资”。由于信息不完全以及个人时间精力有限,通常我们所掌握的财经消息并不是最新的消息,也不会全面掌握各方面的数据,因此运用复杂的数据模型计算出来的“精准仓位”以及“最优持仓”并不符合普通人投资的需求。而指数基金最大的特点正是“低费率高流动性”,完全不需要主动选股或择时,就能够实现“被动跟踪基准”的目标。对于大部分无法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研究投资的普通大众而言,指数基金更加适合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