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投资多少亿?
我作为冯导影迷,从《北京人在纽约》起,到《甲方乙方》《不见不散》《非诚勿扰》再到《一九四二》对冯导演一直是很尊重的。当然,他也有让人不喜欢的时候比如《老炮儿》和《痞子英雄2》。 说起他的电影不得不提到他对北京那段岁月(60年代到80年代初)的刻画。
那个时代对他来说应该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他自己的前半生(40年后),另一种是指一个已经远去的时代(80年代初期以前)。对于前者他是带着回忆,怀念和一丝怅然若失的感情来创作的;而对于后者则多了批判和反思。无论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是《爱,很久很久》中,青春都是美好的又是残酷的,它让我们看到那些肆意挥洒的少年时光其实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那是特殊的年代又是个人命运的转折。
“我的戏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写的……” 这是冯小刚接受采访时说到自己创作时喜欢提到的几个关键词。所谓的一个中心就是主人公的命运,而两个基本点是故事发生的特定历史环境和人物的性格。 对于《芳华》的中心我们可以看见冯导想把自己半生漂泊、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的经历幻化成一个梦,让每一个看过的人都能感受到一丝来自灵魂中的慰籍。
影片的开篇和结尾有着清晰的画面和情节暗示——“他们”经过漫长的人生旅途最后回到了他们的起点,虽然那里一片荒芜,但“他们”终于重新出发了…… 而两个基本点则是“文化大革命”和文工团。关于“文革”的描写是真实而又富有深意的。
“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是无数人的噩梦,它带来的伤痛不管是对个体还是对社会都影响深远。它的残忍、荒谬和暴力在电影中得到了直观的体现——批斗、羞辱、殴打甚至杀人。
不过冯导并没有刻意把“文革”描绘成人间地狱,也没有让任何坏人占据上风,他还给了这个时期一丝温情——刘峰对众位女士的爱与呵护。
相对于“文革”,冯导似乎更加厌恶的是文工团的生活,它扭曲人性的善良,摧残健康的情感,让人生充满了遗憾和悔恨。 影片中对这段时光的描述是直白的,真实的,让人印象深刻的。
那是一个充满理想和纯真,又同时具有残酷性和背叛感的年代。 有人说看《芳华》时容易让人走神,因为眼前的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这样的评价正是冯导想要达到的效果。
他用现实的镜头带着我们回到曾经热泪盈眶的地方,让我们看到生命中那些不可磨灭的影子。 它们可能早已随风飘散,或许还深埋在心底,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不会彻底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