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投资信中利?
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一个普通人如何才能有机会投身到资本市场上,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视线拉长一点,回顾一下中国的金融发展史。
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如何调动企业和人民的积极性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二个是怎样建立一套机制让人民和企业相信发展带来的收益并从中受益。这两个问题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即如何激励相容。企业需要利润最大化,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它又必须有资金进行再投入,此时它就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它是应该将赚到的钱拿去消费还是拿去做其他的投资呢?消费者也是一样的道理,我手上有一千块钱,我是拿去逛街买包包呢还是攒着做其他的投资? 任何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是不会做亏本的生意的,要让企业和家庭真的愿意将钱拿出来用于投资和消费而不是囤积起来,我们就必须让他们真的感受到财富的增长,否则一切都是空话。
自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先后经历了四次货币发行潮。第一次是1980-1993年,这一年央行总共发行了6572亿元的货币;第二次是1994年至2008年末,这十四年间央行总共发行了48542亿元的货币;第三次是2009年至2012年,四年间央行总计发放货币72063亿元;2012年以后,为了应对通胀提高实际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开始收紧银根,但2012年到2015年间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仍然增加了57万亿元。这四波货币潮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阶段:
第一浪:1980-1993年是市场经济的萌芽期,这一时期大量企业的出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第二浪:1994-2008年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完善了市场经济的各项制度,同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外经济更加开放;
第三浪:2009年至2012年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央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
第四浪:2012年至今,我们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调整阶段。随着前三个阶段经济发展的红利消化完毕,我们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和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在前三浪中,我国民众的财富取得了快速的增长,这是由市场经济的两大规律决定的:边际效用价值和交易费原则。只要满足这两个原则,财富必然增长。
什么是边际效用价值?通俗点说就是“物以稀为贵”,当我手头上有一百块钱的时候,你突然告诉我有一件东西只需要花99块钱就能买到,我立刻就想掏钱买了,因为我每多花一块钱,我就多了一块钱的效用(买东西的快乐),而如果你告诉我有一件东西要花一百零一块才能买到,我就不那么愿意出钱购买了,因为多出来的那一块对我根本不值钱。同样,在你还没有买车的情况下,别人告诉你有一辆新车只卖十万块,你就会立刻去借钱买车,在你拥有汽车之后,别人告诉你有一辆同样的车只卖九万块,你就可能马上去买。因为你觉得多出的那一万元对你来说是有价值的——我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花在了一辆车上。边际效用就强调任何一件商品的价值都是相对于客户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也就是说只要你能付出的价高于别人能得到的价,你的利益就能够得到提高。
什么是交易费用?简单说就是在交易的过程中你所花费的费用。比如在淘宝上买东西你要支付货款和快递费,在这些费用支出中你除了得到物件本身你还得到了卖家提供的服务(物流和售后服务),这些卖家提供的东西其实就称为交易费用,如果没有这些交易费用的支出,即使对方白送我也不要,因为我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所以,一方面我不能白白享受别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必须要有人为之付出成本,这样社会才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我不愿为此付出过高的成本,因为过高的成本带来的是成本的上升和生活的压力,如果一切成本都会上升的话,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将受拖累。
正是由于边际效用价值和交易费原则在我国经济运行中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我们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历程中民众的福利确实是实实在在提高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老百姓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那如何让人人都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呢?那就是要把那些被压抑的要素释放出来,让它们充分参与市场的竞争。怎么释放?就是通过市场化改革,降低市场进入壁垒,让各种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和技术)自由地进出市场,根据它们的边际贡献来决定收益分配。
过去四十多年,我们国家实施了大量市场化改革措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推进的改革依然是市场化改革,比如土地、财税、金融等方方面面的改革,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当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后,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就会形成,企业和家庭的收益就能真正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