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与美元挂钩?
从历史来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前(1973年以前),美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之间的确存在固定汇率安排。这个固定汇率实际上就是40年代建立的“美元—黄金”关系。只是当时没有名义上的固定汇率制度罢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主要国家在国际货币事务中起重要作用的只有美国和英国。美国既是世界经济霸主,也是国际金融霸主——1944年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是由美国主导建立的,美国以此为基础确立了美元在本国乃至全球金融资产中的中心地位。
为了支持欧洲和日本的战后经济复兴,美国向两大洲的国民提供了大量贷款并协助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CU)和亚洲开发银行。但这一体系是建立在美元黄金基础上的。也就是说,美国的信贷和贸易赤字都必须在一定条件下用黄金偿付。
当然,如果美国出现巨额贸易顺差,它必须使用外汇或黄金换取美元作为储备。在这种情况下,美元就必须转化为其他币种。严格来说,美元与其他外币是一种相对稳固的关系。但这种固定的转换率的确立是以美国的贸易和资金流动情况为条件的。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因为战后的产业复苏和美国在全球军事优势确立,美元对外贸易和投资中的份额大幅度上升,其他国家,尤其是欧洲,为了保持本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抵御市场的冲击不得不大量增加美元的持有量以确保美元—黄金关系的正常变化。这样,美国外贸逆差和资本项目赤字就不可避免地扩大了。
到了70年代中期,随着两次石油危机和日本汽车出口暴增对欧美经济的冲击,各国手中持有的美元和其他外币急剧增多,而贸易和投资中的美元份额却下降迅速,这种局面必然导致美元—黄金比率的剧烈波动。
1973年至1974年间,美元—黄金比率从2.25上升到8.48;而到70年代末,又下降到1.2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