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后股份稀释好么?
先说观点,对于创业者来讲,融资稀释股权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懂得稀释股权。 创业公司融资过程中必然面临股份稀释问题,所谓“稀释”是指原股东投入的资本被新股东投入的资本所抵消,从而导致公司的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数额减少的过程。
因此从数学角度来讲,在保持公司总市值不变的情况下,只要新增资金超过原有资本金,就一定会出现股份稀释的情况;反过来,如果新增资金小于原有资本金,就不会出现股份稀释的现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股份稀释并不是一个坏事儿。
但问题是,当公司对投资者的估值越高,就需要越多的融资来填补这个差距,从而产生更严重的股份稀释问题。那么这种稀释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从风险角度看,任何一笔融资都意味着对公司经营风险的评价。由于信息不对称,外部投资者很难准确评判一家初创公司真实的投资价值,为了降低风险,他们往往通过压低估值的方式来降低自己的损失。当然作为创业公司来讲,你也不想把自己的公司估值过高而得不到合理的回报(其实这也是一种风险),所以总体来说,创业公司和投资人之间是一种动态博弈的关系。每一次融资都是对双方未来合作是否愉快的考验。
其次,从收益角度来看,一家公司是否能够顺利发展到一定规模并获得更高的收入,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市场机会、团队能力等等。而资本的作用通常不在于去“改变”什么,而是去“促进”什么。所以从收益角度来讲,合理的股份稀释可以看作是创业者和投资人共同决策的结果,是双方优势互补、资源置换的一个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合理的股份稀释并没有所谓“多”与“少”的问题,只有“适不适合”的存在。
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融资稀释股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懂得如何合理地稀释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