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会重视临港吗?
以前不会,以后可能会。 作为一个在浦东临港生活过近20年的土著来说,临港的开发最早可以追溯到90年代后期,那时周边还是一片荒地,只有几座桥和塘外中学(现在的临港实验中学),后来才陆续有了临港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金桥出口加工区,洋山深水港区等建设。
那时的临港还是个穷地方,虽然有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却依旧经济发展迟缓,民生设施不完善,是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印象里90年代末期,周围还都是稻田,每年夏天晚上会有无数萤火虫飞舞,那时还没有通公交车,去市区必须坐船或开车经过延安东路隧道。
后来我去了外地读大学,回来时已经是2010年世博会前夕,突然有一天地铁16号线开通了,还有了一条沪芦高速连接市区,交通便捷了许多,让我觉得临港好像快要发达起来了;再后来有了特斯拉工厂,南汇新城规划落成,一个被称为“国际生态智慧城”的临港新片区出现了,区域内新建了大批小区,学校,商场,医院等等,整个地区焕然一新,我也有了一个新房装修完的新家。然而这一切并没有让临港脱胎换骨,进入高速发展期。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我是看着临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所以对这里还是有感情的,也希望他能变得更好;但作为外来人口的聚集地,它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偶尔也会发微博上喷一喷家乡,但那只是对事不对人,毕竟我对这个城市仍有太多的归属感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