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山会规划给上海吗?
看了上面的图,再结合之前的报道来理解 “ 会”这个字代表的含义就很有意思了。 会字的意思是“聚合”或者“汇合”所经过的道路也就是“通道”的意思。那么这也就表明了衢山的意义就是“山”和“路”组合而成的一个地名。道路在古汉字中有个别称叫做“径”。所以从字形上来看,“道”“途”“径”都表达的是道路的意思。
我们再来看这条道路的走向——“自钱塘江入海之路也”。即是从钱塘江出海的一条道路。我们再把这一条道路与上面那个“会”所指向的那个区域“宁波府定海县东南沿海”结合在一起。那么这个道路以及这片区域的地理实质就已经很清楚了——这就是一条出海的航道。 可能有些小伙伴还是难以想象600年前大海的样子,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
600多年前,钱塘江入海口还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围垦成陆地,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此时宁波去上海走海上航线要比现在航行200公里左右才能到沪。
14~15世纪,中国东南沿海出现了所谓的“倭寇”之乱(日本人来抢东西),其中就有很多沿海居民参与。因为这段时期外敌入侵,海防压力很大,因此朝廷对海洋管控十分严格,甚至民间的渔船都要登记在册禁止出海。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渔民擅自出海捕鱼或从事走私活动,朝廷便以“擅离基地”为由进行惩罚性打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今天的衢山镇就是600年前的那片“自钱塘江入海之路”。只不过以前是自然成型,而现在是人工填埋而成。 至于上海的那一半,我也进行了初步的实地调查。上海那边我去的地段属于奉贤区,在地图上显示是杭州湾北岸滩涂。我到了那里之后发现确实是一马平川,并没有什么山,更不见路的影子。
上海的这部分应该不是真正的衢山。据我判断应该是清嘉庆年间(1796~1820),浦东盐场(今属奉贤区)引潮填塘建堤,并逐渐形成集镇。当时由于这片地区潮汐量大,又无自然山丘,故取名为“堆山”。后来渐渐称为“堆沙”、“敦砂”直至今天的“杜莎”。 我在百度地图上搜了一下“杜莎”,出来一个惊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