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洋山建港的原因?
原因不复杂,就是当时上海港已经满负荷甚至超载运转了。 1921年浦东运河建成,沪东地区水运畅通,同时租界内禁止建立大型重工企业(以免污染),很多重工业纷纷外迁,首选便是苏州河沿岸的北苏州路工业区还有曹家街、宝山路一带成为工业聚集区,而黄浦江西岸的码头运输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到1930年代,由于浦东和虹桥机场的陆续兴建,以及市区向北发展的趋势,黄浦江上游的航运资源开始枯竭,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当时的市政府将目光投向了浩瀚东海之上的大洋山。经过勘测规划,于1932年至1934年间,从大洋山至吴淞口修建了一条长达16公里的海底隧道,并将这条隧道与当时的法租界越江公路桥相连接,形成了现在的虎丘大桥。而当时为了修筑这条隧道,可是费尽了周折——因为要挖穿近50米厚的海床,必须使用蒸汽锤进行爆破,而且每次只能爆掉50厘米的深度,作业现场是浓烟滚滚,粉尘扑面,条件极其恶劣。由于当时的技术有限,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沉降等质量问题,不得不多次返工修复。
不过,这座大桥在抗战时期被日军强征为军用,将桥梁和隧道全部炸毁,并一直荒置到上世纪50年代初。后来随着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又于1975年和1982年两次对虎丘大桥进行扩建和加固,才有了今天这样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