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亿家庭?
1978年中国共有5.3亿户,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3.64亿户,2018年末全国户籍人口为13901万人,较去年减少220余万人。 因此可以估计出改革开放以来平均每年有大概1000万个家庭诞生,今年大约有200个家庭的出生。
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有计划地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到70年代基本上就控制住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到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已经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转变(也就是从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时候)。 这意味着改革开放40年来,虽然平均每年两千多万个婴儿诞生,但是出生率却在持续下降,这除了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关以外,还和国家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关——在六七十年代大量生育的第二代开始进入生育年龄而逐渐降低生育水平,另外因为实施一胎化政策导致绝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同时必然伴随的是生育率的降低。 此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导致了出生率的逐步走低,那就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效果。自从一九七九年提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之后,由于农村实行的是结扎术和药物避孕等方式来控制生育,从而导致人口出生数大幅度下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1979年全国出生人口为2935万余人,而2018年仅有1390万,减少了将近一半。 当然随着全面二孩的开放,近年来出生人口又出现了反弹,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突破2000万大关,2016年是1786万的新增人口,2017年是1723万人,但总体来看仍然低于改革开放之前水平。 那么问题又来了,2018年出生的人口比2017年少300万左右,而2016年和2017年多出的几千万人口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根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出生的人口中,一孩占52%,二孩占37%,多孩占11%;而在2017年这一数据变为一孩占47.8%,二孩占43.4%,多孩占8.7%。也就是说2016年和2017年生出来的孩子里面大部分是之前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的独生子女,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这些家庭都增加了一个小孩。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中国人口流动将更加频繁,家庭生活呈现出多样性,户规模将进一步减小,家庭平均成员数继续下降可能性较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户平均人数为2.62人。
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明显。从家庭结构类型来看,1人户占比由2000年的7%上升至2020年的26.9%,2人户由18.6%上升至33.7%,平均家庭户规模由3.44人下降至2.62人,且1人户、2人户占全部家庭户比重,由2000年的25.6%上升至53.9%。家庭规模小型化是生育、养老等观念发生较大转变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人户和3人户家庭增长迅猛,1人户占据半壁江山(占50.5%)。一方面,“多子化”家庭模式消失,独生子女家庭及“独二代”家庭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人口流动日趋活跃,流动人口规模大幅上升,成年人口离家在本乡以外或外省务工经商、就学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催生了大量1人户。
二是家庭结构多元化日益突出。家庭户结构的改变是家庭户规模缩减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离婚率逐年上升,空巢家庭比重持续走高,单亲家庭、丁克家庭大幅增加,家庭结构呈现日益多样的趋势。
三是家庭观念现代化逐步显现。家庭结构类型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家庭生活多样化特征,也深刻反映了少生优生、男女平等、养老观念等现代生育、家庭、养老观念发生的显著变化。
生育率长期低位运行、家庭观念变迁、人口流动频繁、城镇化加速推进等都是造成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的重要原因。
一是妇女总和生育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自1991年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以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结婚和初婚人数不断下降,人均寿命持续延长,核心户、单人户比重逐步上升;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女性就业率不断提高,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家庭在社会和法律中的实际意义下降;三是快速城镇化也推动了人口的频繁流动,青壮年在本乡以外或外省务工经商等长期流动人口大量上升,独身离家情况大幅增加;四是人们生育、养育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家庭观念呈现出更强的多元化、个性化倾向,户规模随之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