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困局的原因?
因为海洋不是我们的主要战略方向啊,我们是以陆地为中心的陆权国家。海权国家的战略重心和陆权国家不一样。海权国家首要考虑的是如何保护自己的海上通道和安全。为了这个目的它们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建立海军基地和殖民地(过去)、控制海峡要道(现在)、研制进攻性武器(未来)。。。凡是对它们的海上力量产生威胁的存在,都被排除在外了。 那对海权国家来说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哪儿呢?当然是一步一步从边缘向中心走咯!所以我们可以看见美国第一艘航母“布什”号穿过马六甲,进入南中国海巡航;英法两国联合部署护卫舰和潜艇赴东方,通过直布罗陀,马耳他等枢纽进入地中海东缘活动;日本则将第一艘准航母——直升机驱逐舰命名为“出云”号,进驻西太平洋。
那么对中国这样一个以陆权为中心的国家又该怎么办呢?我们首先要确定一点:中国的战略核心是陆地,但并不表示我们要放弃海洋。毕竟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海洋时代,经济全球化已经不可逆转,谁能在海上驰骋,谁就能掌握经济的命脉。作为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和大面积岛屿领土的国家,我们必然要在海洋上有所作为。 问题在于,我们目前的实力还不足以支撑我们对海洋的绝对控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力发展海上力量,打造真正的远洋舰队。这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仅靠发展海军实力是不够的。因为我们面临的对手并不仅仅只有海上力量。为了争夺海上优势,对方有可能联合其他海上力量对我们进行围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孤掌难鸣,即使造再多的船,充其量也只是多撑几天罢了。对方只要封锁住我们某几个重要港口,我们的造船厂就可以慢慢耗死我们。
所以我们要打造完整的沿海防御圈,在遭受敌人入侵时,可以在陆地给予敌人迎头痛击。
海洋战略是国家大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海洋大国的崛起与成就不可能离开其海洋战略的谋划与支持。然而,海洋科学被排斥于中国自然科学大体系之外,海洋战略与规划研究更是海洋科学重要的分支与内容,因此,海洋在国家战略格局中是严重缺位的。
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饱受西方殖民者的海上欺凌与掠夺,鸦片战争与甲午战争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但历次侵略战争的失败均不是来源于中国海上力量的溃败。因此,导致中华民国政府对于海军建设兴趣索然,海军战略的安排被纳入陆军战略的体系之中,对陆权的追求,使中国海洋战略思维中产生深深的“陆权习惯”,以陆权来替代海权的追求成为中国海洋战略思维的突出特点与局限性。
自1953年起,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重工业建设,以支撑陆上战略纵深,陆权战略成为新中国军事与安全战略的重心。而海洋是军事安全的边缘地带,中国也始终将海军建设定位为“外线辅助”和“两翼配合”陆军作战的“配角”,因此无论是从战备思想还是武器装备,甚至战略布局都严重缺乏有效的海权战略规划。这一思维使中国海军的发展长期处于“畸形”状态。
美国军事战略家阿瑟•琼斯是海权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国家的“海上实力”是“贸易、海军、殖民地三者的联合”。海权的“决定性要素”包括地理因素、政府特质、对海洋的了解、掌握海洋技术的民众、商船队、海军舰队以及殖民地。海权论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海权包括贸易、海军与殖民地三者。从中国现实发展角度来看,贸易权与海军,中国均有较雄厚的基础,唯独在殖民地的问题上尚属空白。殖民地是拓展海权影响力的有效基地,中国对于殖民地的缺乏必然制约其海权的现实发展。因此,中国海权发展也必然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总之,中国海洋大国战略的形成,是当前国际大环境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趋势使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扩大影响,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利益,进而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在历史上曾长期称雄于世界的礼仪之邦,必然随着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与军事力量的强大而不断增强自己的海洋权益。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贫乏”、“人口爆炸”、“战争威胁”等重重挑战,必然促使各国有实力的国家与地区将关注的目光由陆地转向海洋。中国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