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加息中国如何应对?
1、中美利差还有很大空间,中国还处在降息通道中;且美国处于加息的后期,中国货币政策回旋余地很大。 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发达国家先后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货币供给大幅增加。
中国也实施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此期间利率大幅度下降(见下图)。 图中显示,2009年至2011年我国3个月期存款利率维持在2.75%-3.6%之间,远低于本次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随着经济的复苏,通胀的压力逐步增加。去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稳妥地推进税费改革的通知》,提出“加快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进程”的要求。今年3月,国务院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力度支持地方债发行的通知》,预计地方债发行规模将接近6万亿元。
在此背景下,央行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至21.5%,同时下调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至2.75%。此次降准是自2010年12月5日以来的第二次降准,也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首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
在人民币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的情况下,国内物价指数CPI有望继续上行。如果国际原油价格在二季度能够保持稳定,我国可能面临较严重的通涨压力。若CPI同比涨幅超过4%,则很可能触发加息周期。 与美国的巨大差异在于我国的物价水平一直处于低位。2009年末,我国的CPI仅为99.3,低于美联储设定的通货膨胀目标(高于或等于2%)。尽管中国经济增速和就业指标好于预期,但央行始终表示不会急于上调利率。
有专家分析指出,考虑到物价水平和劳动力成本,未来一年中国CPI涨幅有可能达到3%。届时即使不加息,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将发挥作用。 如果未来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很有可能首先体现为中美间资金流向的变化。由于国际石油价格、铜价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制定是以美元计价的,因此当美国实施收紧货币政策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会率先回落。随后,中国为了抑制通胀可能不得不跟进加息。而一旦中国进入加息周期,全球通胀压力将会大幅缓解
美元加息对中国的冲击不可乐观。但是中国也不是没有应对之策。中国正在实施经济转型,虽然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PPI连续下滑,但是CPI保持良好的状态,物价指数相对稳定。从利率上来看,中美利差仍较为宽幅。美国的联邦利率已经降息至零利率的下限,中国的利率仍有下调的空间。人民币没有大幅贬值的空间。
面对国际金融的动荡,我国的政府应该从多个方面,积极主动地构建危机应对机制。
第一方面,政府应强化内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在借鉴相关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做法基础上,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宏观审慎管理指标体系框架。尤其要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
第二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防范和化解,做好重大风险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加强国际政策协调;重点是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强化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框架,将更多的金融机构纳入宏观审慎管理。
第三方面,政府应严格资本跨境流动的管制,建立资本流动监测预警系统和应对预案机制。在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监测的基础上,研究针对各类资本流动的临时管制措施,提高资本流动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第四方面,政府应加强金融监管,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和金融市场改革,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机制;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防止个人和企业盲目投资,防止金融诈骗和金融传销事件的发生,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第五方面,政府应继续采取稳健适度的货币政策,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物价水平较低以及实体经济运行的综合情况看,下半年我国货币政策将仍然保持稳健中性的总体取向,仍有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和可能,下半年可能会降息(存贷款基准利率)1~2次(每次0.25个百分点)、降准(存款准备金率)1次(每次1个百分点)。
第六方面,政府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国债发行规模,以有效拉动投资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美联储加息,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美元加息的种种挑战,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防范金融风险。与此同时,中国必须把握好这一国际金融格局发生巨变的机遇,通过加快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加快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步伐,不断增强我国金融市场的吸引力,不断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我国成为全球金融大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