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突破世界工厂?
先抛出我的观点,中国制造不会也不可能取代其他国家的制造业,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一个制造基地。 但同时我要说,中国的工业产品确实质量差、价格低,而且没有核心技术。 中国现在要做的不是怎么成为一个制造大国,而是怎样成为一个制造强国! 什么是强?强不仅仅是规模大、产量多,而是产品质量好、服务优、品牌享誉全球。 现在的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就是低价代名词,我们的企业只看重短期的经济利益,不愿意投入资金搞研发和升级生产线,只会打价格战。这样短期看来是赚了,但长此以往,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跟中国合作,因为谁都不希望与中国合作到最后变成被中国“坑”了。
那怎么办?我认为我们要走一条高科技的制造之路——发展高科技产业,依靠技术优势打造中国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 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我们要解决研发经费的问题,目前我们国家研发的经费占GDP的比重不足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5%之间。其次我们还要想办法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最后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学习日本,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目前在中国很多行业都在使用机器人,例如汽车、电子产品等,但是还有很多行业还没有普及,比如纺织业。如果我们在这些领域也大力发展机器人的话,那么势必会带动整个制造业向高端转型。
中国要从世界工厂向世界“梦”厂演化,必须实现四个方面的“梦”想,并克服四种现实约束。首先是政府“梦”想与行政化的约束,政府希望建成创新经济,但行政审批制仍然具有强烈的重生产、轻研发的价值取向;其次是企业“梦”想与低成本的约束,企业希望建成有研发实力的跨国企业,但面临低成本人才与高成本研发投资的矛盾;再次是人才“梦”想与高房价的约束,人才希望为中国研发新技术,但高房价透支了人才的工作热情,加剧了人才外流;最后是民众“梦”想与低服务的约束,民众希望生活在中国版的硅谷,但低水平的服务与高成本的生活不符。
中国要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世界“梦”厂的演化,既要从整体上建立中国技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创新融合发展的“四位一体”创新体系,又要从企业、政府、资本与人才等局部着手,破除要素的体制性约束,激活要素的发展性潜力。
从长远看,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中国经济全球竞争力的战略。从近期看,中国的创新体系要处理好技术、制造、创造、创新四者之间的关系。从经济阶段和创新能力的角度看,中国既有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地区,也有正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创新能力较强,有的甚至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欠发达地区创新能力弱,甚至还存在大量技术空白,因而二者需要融合发展。因此,要以创新为核心,形成中国技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创新“四位一体”,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相融合的创新体系。
具体而言,中国技术重点在欠发达地区推广使用,补足欠发达地区的技术短板,增强其产业竞争力。中国制造重点在国内的发达地区发展,既服务于本国的创造与创新活动,也服务于国外的技术创新。中国创造和中国创新的重点在拥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发达地区集中发展,创造中国新技术,改造传统中国制造,促进中国制造向创造和创新转型,使之成为创新经济的主体。与此同时,发达地区的创造与创新活动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带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