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苗药多钱?

韦国钧韦国钧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推荐一个公众号吧,里面都是关于苗药的,可以了解一下 苗药,是流传于汉族与苗族民众间的一类传统中医药文化。因主要采用野生草本植物、少数民族药物为原料,故有“绿色医药”之称;又因其用药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治疗疾病往往多兼兼顾,标本兼治,故又有“和谐医学”之誉。

据史书记载,早在先秦时期,苗族先民就积累了丰富的草药学经验。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有“滇国人食菌”之语,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并使用了滇省的菌类植物;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载:“荆,楚木也……荆谓之戟,可作斧。”“蕲,楚药也。”明确记载了古汉语中“荆”和“蕲”的含义就是今天的“姜”。可见,汉代以前,贵州的道地药材——生姜、当归就被人们所熟知和使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于苗药的认识更加深入。三国吴裴玄著《五经通义》曰:“蕲,香草也。生山阳川泽之间,叶如艾,花白色。”唐朝陆龟蒙所撰的《竹谱》中则详细描绘了产于今天的黔西、金沙一带的紫竹(今称菲白竹)以及它的形状、颜色和用途等:“菲白竹,高七、八尺,广狭修短适均……其色微深绿。节叶至密,枝丫拱抱。……其竿极坚劲,利刀斧,伐之为杖,甚耐久。” 宋代,贵州的苗药资源已被充分开发利用。南宋朱熹编撰的《赤水赋》中,对今天遵义一带的朱砂开采及生产工艺有详细的描写:“……炉火熊熊,士人操管,按图施药,入于炉内,烟云缭绕,结而成丹。”

元朝以后,民间采集挖掘苗药资源的技术有所提高。明代贵州名医王三槐在其所著的《黔灵草》中,首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贵州苗药的知识,堪称地方本草之冠,其中对苗药的生长环境择地而育、避虫防蚁、采制炮制等技术工艺均有论述。 进入清代后,贵州各州县志中多有收集本地药物的记载,使人们对苗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编篡的《贵州通志·生物志·植物篇》中,收录了贵州各地野生植物684种,属灌木、乔木或藤本植物的根茎叶100余种可供药用,其中有50多种是贵州省特有的动植物药品资源。这一时期的医学专著,在论述苗药时还附有大量实物照片,为后人研究苗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乐一维乐一维优质答主

苗药学与中医中药学在千百年来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交流渗透,取长补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既有苗汉混合,甚至同源同流的一面,又有个性自存,独具一方的一面。从医理,医德,医风的指导思想,到医疗的手段,方剂,技术特点,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而独具特色的学派。苗医的某些医疗技术和方药,已被中医中药所吸收,在中医中药的典籍和专著中,多有收载和引用。但是,苗医的理论和文献典籍,仍保持和发挥自己的独有性和完整性。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有着独具特色的“苗医文化”,其医药治疗的神奇效果,常令其他民族,中外学者称奇和叹服。

《本草纲目》一书中也记载有:水银苗人得有奇异良方,治痈疽发背。此外,书中还有许多处收录和使用了苗药中的单方、验方和成方。苗药的著名品种有盘龙参,重楼,珠子参,乌头,红藤,山韭菜等等。

在苗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大山中生长着许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药材。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苗族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和民族医药学得到了开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