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实力如何?
中国的金融市场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几乎全部被国家垄断,金融机构只有4家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设银行)和1家信用合作社;而到了今天,整个市场已经发展出了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交易所等在内的各类机构500多家。
在开放程度方面,从1979年开始,我国陆续建立了外汇市场和债券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也先后建立并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所有金融工具的全面金融体系的国家。 随着金融行业的全面发展,金融监管也势在必行。2003年起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同时负责金融稳定和发展;2010年起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先后改制为股份制银行,国务院授权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协调管理金融业。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部门对重要金融领域和重点机构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有效遏制了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
为了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与繁荣,政府还通过税收政策向金融业输送利益。比如2009年推出的金融促增长十项措施中就包括对金融机构的税收优惠,以及通过扩大营业税纳税人范围的方式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中国的金融实力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业综合实力不断加强,服务实体经济持续改善,改革开放深度广度明显拓展,“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市场风险实现总体收敛、总体可控,并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的深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向现代化的金融体系迈出了新步伐。
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提升。一是有力地支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这十年,金融体系的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实体经济也获得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金融总量位居全球前列。二是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深化。这十年,金融部门持续推动大中型银行的改革,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目前中小银行的机构数量已经占比99%,银行保险机构和市场已经成为金融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是资本市场成为全球估值第二的市场。这十年,股票市场规模增长1.9倍,债券市场规模增长4.3倍,这十年的增长速度还是非常可观的。四是普惠金融实施了“弯道超车”的战略。过去小贷公司、典当行、信托和租赁在支持“三农”以及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惠金融实施了“弯道超车”的战略,以科技为引领,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构建了多层次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
基础性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一是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这十年,一共颁布实施和修订法律法规100余部次,特别是在国家层面,新制定了《存款保险条例》,在银行法、人民银行法、反洗钱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的变革。二是银行、证券、保险三业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初步确立,特别是将国务院证券委和证监委并入了证监会。三是账户管理体系更加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从量变到质变,支付清算体系、信用信息系统、证券登记、托管体系、国债做市体系、反洗钱监测分析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健全。
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开放迈出重大步伐,目前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等领域外资股比限制已经完全取消。“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三反”的国际监管成果丰硕,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更加稳健。
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特别是防范和处置各类重点领域的风险。金融业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取得了新的进展,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