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员工还是利空?
从宏观上看,中国经济目前处于增长换挡时期,需要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大力发展互联网+等新业态,因此政府不会让通胀大幅上升; 从微观上看,由于劳动人口不断下降而企业利润率仍处高位,企业的经营状况较好,有能力提高员工收入和福利,同时也愿意缴纳更高的工资税以支持财政的收入。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CPI大概率会稳步攀升。如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导致资金供求失衡,钱荒可能再次来袭(2014年钱荒时央妈已经吸取了教训);而如果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则会导致通胀升温,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当然,如果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恶化,不排除会通过压缩员工薪酬的方式来降低运营成本,此时通胀水平也会下降,但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现在各大行业的龙头都在提价,说明它们对未来的预期还是比较坚定的。不过,当需求侧的价格上升达到一定阈值后(比如5%以上),政府很可能会出面干预,限制价格上涨过快的企业特别是垄断性行业,因此短期内通胀不会出现急剧飙升的状况。
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渐升高,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加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入,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会被淘汰或缩减产能,供给不足的需求可能会进一步推升物价水平。 从长期来看,通胀压力确实较大。
不过,由于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城镇化仍在进行中,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但结构优化,改革红利释放,新增产能有限,物价上涨主要源于供需格局的变化,因此通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另外,我国央行有充足的工具和政策储备来应对通胀,不用担心通货膨胀会失控。
事实上,自从2008年之后,我国的通胀数据就一直在3%~6%之间徘徊,2011年和2012年甚至出现了通缩,这说明我国当前处在通胀与通缩之间的平衡状态,这种态势是供需不平衡的结果。如果供给方面不能出现显著改善的话,这种状态的平衡点将在通补一侧倾斜。 但我们要认识到,物价水平的增长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它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并且这些因素的关系并非简单地线性关系。所以单靠增加工资税或提高贷款利率来治理通胀未必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美国政府、媒体、商界和智库就中国留学生、中国实习生、中国学者和技术移民等带来的所谓“人才威胁”,众口一词,大唱“狼来了”,声称中国通过各种手段窃取美国的技术创新和知识外溢,侵蚀美国的“人才安全”。这种说法完全是“莫须有”,没有任何事实作为依据。美国目前仍是全球最具创新活力和吸引力的国家,中国人才在美国的创新创造和就业创业活动是互利双赢的。
首先,中国留学或实习、访学归来的人才,推动了中国创新赶超水平的提高而非减少。中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以及各地为吸引全球杰出华人人才纷纷出台引凤还巢的“孔雀计划”“凤凰计划”“麒麟计划”“海鸥计划”等,为学成归来的中国留学生服务,提供了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和优厚的物质待遇条件,形成了“留美就业—回国发展—再赴美深造—回中国创新”环流模式。目前在美国高校理工科领域就读的留学生中有超过80%的中国学生表示毕业之后会选择回国发展,选择长期留在美国工作的学生不到10%。他们在美国获得的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为中国的创新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第二,中国人才在美国的创新和创业,极大地增加了美国的创新财富和经济产出,美国从中美创新合作中获益不浅。以高校和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在美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卓越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学生和华人创新人才进入美国一流大学和创新研发机构,与美国本土及其他国家的创新人才开展平等合作,在提升他们本人全球创新合作能力和跨国创新素质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相关机构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了美国知识外溢和创新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中美创新人才在美国开展创业活动,创造就业岗位,更是直接提高了美国的GDP。目前有50万中国学生和访问学者生活在美国,他们在为美国经济贡献600多亿美元的同时,创造了45万个就业机会。根据全美中国创业研究中心等机构最新联合发布的《中美创新:合作和未来,事实、分析与路径》的报告,在美国工作的10万华人技术人才,每年创造的经济价值高达3800亿美元,并且通过支付各种税费和提供创新就业机会的方式,促进了美国的创新活动和经济增长。
第三,中美两国开展创新合作,不仅能够促进双边创新经济的发展,也是解决国际重大科技难题的重要途径。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气候危机、疾病泛滥、粮食短缺等全球性难题,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单独解决,必须开展包括中美两国的国际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创新人员基数、世界一流的创新能力、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最大的新兴市场。美国拥有全球最高的创新质量、世界领先的研究能力、开放的创新体制和规模最大的创新市场。只要中美两国能够加强沟通、加深互信、扩大共识,充分把握各自的创新人才和要素禀赋优势,强化创新合作和创新投入,通过创新人才交流,开展创新政策、创新体系、创投资本、创新成果等方面的创新合作,就不仅能化解中美两国的创新赤字,更能在推动全球科技创新、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中,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