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升级原因?

霍晓波霍晓波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中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非完全的市场经济;同时,也必须清楚认识到,我们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即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阶段)而不是初期或末期。基于这两个基本判定,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所谓“市场力量”并不能单独成为中国工业升级的原因。这是因为: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市场的作用是有其边界和限度的;第二,我国的工业体系并非是由市场完全主导和决定的,因为这会受到制造成本、要素成本等各方面的约束;

第三,我国自9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至今不过30年时间,而这30年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仅仅触及到经济制度的表层——虽然这3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不能忽略市场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也不能把这种作用夸大。换言之,所谓的“市场力量”不足以成为中国工业实现转型升级的主因。 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了我国的制造业崛起呢?我的观点是“后发优势”+“制度红利”——后者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化进程加速了要素流动,形成了市场机制,这是指市场力量对于生产要素的配置效应;二是市场化使得资源配置的效率明显提升,资本积累的速度大幅提高(尽管存在分配效率问题),这也是资本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

当然,“后发优势”+“制度红利”能够推动中国制造崛起的深层次根源在于我们的劳动力供给充足且成本较低 ——这一方面是对“后发劣势”的正视——毕竟如果劳动力的价格过高,制造业的收益就会降低,投资吸引力不足,产能就会过剩。但显然不能单纯将原因归结于此。 “后发优势”+“制度红利”+劳动力成本低廉共同促成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而这一崛起又反过来刺激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当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完成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走许多弯路,缴纳相当数额的学费,这些弯路和学费主要是由结构失衡和要素成本上升来实现的。

时至今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虽然尚未完成,但已经进入了中期阶段,劳动力供给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后发优势”也在弱化,与此同时,资源环境的约束也越来越明显,“制度红利”也已边际递减。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是非常不容易的,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值得铭记的一笔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并用好这笔财富,而不是忽视它背后的代价和付出的成本。

濮伟杰濮伟杰优质答主

1、是扩大就业和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现实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推进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可以吸纳更多的高素质和低素质、高技能和低技能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在农业、工业就业结构转移变化的同时,服务业就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并逐渐取代工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导产业。

2、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的必要途径。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服务业、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从而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

3、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一方面在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领域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源消耗、低污染的产业,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节约和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4、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国际产业分工正在向着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演进,产品生产呈现跨国界的区域化布局趋势,产业竞争在国际市场上全面展开并日益加剧。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竞争力,是我国在新的国际环境下顺利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