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货币为什么短缺?
首先,应该搞清楚什么是“货币”以及什么叫做(货币)“短缺” 经济学中所说的“货币”是广义货币,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单位与个人) M2=M1+准货币 (m3没统一定义,有各种说法,这里就不写了) 而这里的“短缺”是相对“过剩”来说的,如果广义货币(M)的增长速度小于国民收入(GNP)的增长速度,即M/GNP1,我们就称之为“货币”(广义)供给(S)充足或“货币政策”(MoC)放松。当然,这种“不足”和“过剩”都是就总量而言,每一单位的国民所得所对应的货币数量——也就是币值——是绝对固定的。
显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货币供给量的多少会受国外影响,不可能完全自主。但是,一国在经济衰退时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通货膨胀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完全自主的,至少理论上来说是如此。
现在,我们谈一谈我国(GDP)增长率和(M2)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扣除膨胀因素后的实际增长率,还是名义增长率都远远大于M2的增速。也就是说我国的M2存在明显(货币)供给不足的情况,或者说我国货币政策一直以收紧为主。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一,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还有规划、计划等,而货币政策一直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第二,从长期来看,我国的利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比如目前还保持在4.5%以下(2016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比发达国家(美国、欧洲等)要低很多,这也是导致资金(货币)需求旺盛的原因。 第三,虽然近年来央行不断降准、降息,但效果似乎并不显著。这是因为我国的银行体系是以信贷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为主。
另外,由于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融资的渠道比较单一,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赖于银行贷款,这就导致了商业银行手中持有的贷款资产质量较好(因为国有企业还贷能力强),而且为了扩大业务规模,他们需要不断的增加负债(特别是短期负债)来放贷款,这样就形成了企业(特别是国企)融资需求的旺盛和金融部门(主要是商行)资金的供给不足这一现象。 所以,要解决目前的(货币)供给不足的问题,就要从以上三个原因入手,要么增加市场的流动性(降准、降息),要么放开金融管制,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利率市场化),或者加大改革力度,构建一个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呢?央行一方面通过降低准备金率向市场投放资金,另一方面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又在逐步提高利率水平,可见,我们的货币政策工具箱里可用的工具其实并不多,尤其是宽松的工具更是显得十分有限。而我们之前已经用了多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当前的宏观经济运行确实并未出现大幅偏离均衡状态的现象,所以我们能做的似乎也很有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