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不造大型客机?

上官超上官超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这个问题问的有些莫名其妙。中国有没有制造大型客机的计划?有!C919就是一款中型干线客机,而ARJ21则是支线客机,两者都是中国自行研制的。 那么为什么不研制一款500座级的干线客机呢?原因也很简单,市场不够! 客舱500座的干线客机,市场的需求是很低的,干线航线多为往返于省会及地级市之间的航班,这类城市大多人口在300万左右。即便加上周边县城的人一起乘坐,最多也就能坐满800人左右。800人的客运量,按人均GDP计算的话,这个国家起码得是中等收入以上国家水平了(约等于韩国)。而中国还有非常多的农村,城市的人口密度还远远没有达到欧洲、北美洲的水平,所以客舱500座的干线客机对中国来说没有什么市场。

ARJ21就是支线客机 相反,在中国有着广泛基础,市场需求非常旺盛的飞机反而是支线客机。ARJ21就是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线客机,和加拿大庞巴迪公司的“挑战者”系列以及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的“猎豹”等同时处于一个级别的轻型喷气客机。

目前,中国的民航机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飞机是用来执行支线运输任务的,这个比例相当高,远超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这些支线客机大部分都要执行从干线机场到中小型城市的点对点货运任务,这也就意味着这些飞机不仅需要适应城市间的繁忙航程,还要能够适应短途的货邮混运作业。 与中国研制客舱500座的干线客机相比,我们更有可能的是发展如ARJ21这样的支线客机,或者更小的飞机。不过,后者研发难度更高,因为发动机推力越大,配套技术越复杂,对材料要求越高,研发成本也越高。

印茵印茵优质答主

中国之所以没有研发民航大飞机而研发军用大飞机,主要原因是两个:

第一、国际航空技术发展比较迅速,民航客机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即便是1969年首飞的波音747如今还有1000多架在运行(350架还在使用),但是已经接近退役的尾声;如果从747上借鉴技术,等到国产大飞机成功首飞后可能性能上已经大幅度落后于时代的主流机型,即便在非常边远的地区使用也存在安全性的问题。国内的运10项目在70年代中期启动,当时国际民航界是远程宽体飞机和一排9座的窄体喷气式飞机的时代,即便是研发计划进度拖延到80年代中期首飞,仍然存在严重的落后的现象。即便能拿到订单,实际上也无法与最新的波音、空客在可靠性、安全性上进行抗衡。

而军用大飞机的寿命更长,像美国的C-141运输机从1965年首飞后到2006年还有80架在使用,C-5运输机从1963年首飞到今天尚有76架在使用。而国产的伊尔76运输机从70年代中期首飞到了今天还能够满足军队的需要,即便是改进多次也还能够满足国内其他部门的需要;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研发军用大飞机更加具有价值,毕竟军用运输机的民用化是运输机的主流发展路径。

第二,军用大飞机的航电系统不如战斗机、攻击机等作战飞机来的复杂,研发难度相对更低一些;而且研制成功对于提升国内航空工业的整体水平有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航空运输机的研发实际上是综合力量的体现,从气动布局、机体结构、发动机、航电系统、飞控系统到飞机的总装、测试、维护、培训等产业链都非常复杂,研制成功意味着航空工业能够掌握世界一流的航空技术。举个例子,空客和波音从2000年开始研制A380和波音787,但是在发动机上选择普惠的PW1000G和罗罗的Trent 1000,实际上这是由于造大飞机的国家不一定能够完全掌握先进民航发动机的技术。

综上所述,国内在航空运输资源比较缺乏的情况下,优先从研制难度较小但是价值更高的军用航空运输机入手是很正常的道路,实际上国际上很多主要航空军工大国都是类似的走类似的路。实际上从C919的问世和运20的首飞来看,国内在军机和民机项目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当初不研制运20而是研制了C919,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从综合的效益来看国产运20的研制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