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国环境改变?
从1978年到2013年,近三十年间中国的GDP增长了大约五十倍,同时污染物排放也增长了约五百倍[1],可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发展作为党的第一要义之后,经济指标成为政府最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在这一导向下,环境保护工作被不断淡化。
直到2005年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见》中才首次明确提出了“生态补偿”的概念。2006年起,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 到2014年底,全国累计退出天然林和人工造林面积分别达到63.56亿亩和1.95亿亩,有效保护和恢复了森林植被,改善了生态环境。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仍然是我国政府的首要目标,在经济增长仍是地方的主要政绩的情况下,环境的改善并没有成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以环保部公布的各地污染状况排名为例,大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都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重度污染甚至严重污染的天数占总天数的比重平均高达七成以上[2],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可见,经济发展的进程与环境污染的程度仍存在着正向的关系。
近年来,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偏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没能带来环保效益,反而造成了新的环境隐患。以铁路建设为例,“四纵四横”高铁网的建成对改善沿线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大量的公路、隧道、桥梁等基建项目也在快速推进,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砂石、水泥等材料的使用以及运输过程中的粉尘和噪音问题。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潜在的环境风险也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