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解决农民就业?
首先,“农民”这个词就很局限。中国人都是农民吗?城里人就不是消费者了吗? 以前说过,中国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分配问题,或者说,是分配制度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有一个大锅饭的分配制度,大家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谁也不愿意多干活,因为多干活也没多得工资。然后有人发明了一个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把大锅饭做成流水线,你在哪个岗位工作就以这个岗位为基准来发工资,干的活多了,你的工资就高一些,这样大家都很积极的工作,因为能多拿点工资。 但是这个方法有一个问题,就是那些做简单工作的人,工资就很高,而做复杂工作的那些人,工资反而很低,比如那些摘苹果的农民,工资是很高的,而那些搞科研的人,工资却很低。
为了平衡这个分配制度,我们就给那些从事简单劳动的人,比如农民,加工资了;同时,也适当增加了那些从事复杂工作的人的工资,毕竟增加这部分人的收入更容易,只要给他们放松一点就行。 但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我们用增加农民收入这种办法来刺激消费,但这个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农民手里面的钱并不多。问题的本质还是出在那个大锅饭的分配制度上。我们现在多给了农民一部分收入,但同时也变相地减少了其他人口的收入(尤其是城镇居民),这样导致的一个结果是社会总体收入没有增加多少,但是消耗在分配过程中的成本却是大幅增加。也就是说我们多付出了分配的成本却没有收到相应的回报即增加的消费。 这显然是一个本末倒置的做法。我们的目的是通过鼓励消费来促进经济发展,但现在看起来并不是这么回事。如果我们不改变那个大锅饭的制度,即使多给了农民一些钱,这些多出来的钱最终也会被其他人口给拿走,因为我们不能指望那些穷人会拿自己的钱去激励农民勤劳致富吧!那样只会造成更大的贫富分化。
所以,要想真正地解决农民就业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许多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那个大锅饭的分配制度。否则我们只能永远扮演一个“道德国王”的角色。
要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必须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更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按照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的优势,引导农民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要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增加农民就业门路和就地就近就业机会。乡镇企业要积极推进体制、技术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尽快改变部分乡镇企业设备落后、污染严重、效益差的状况,逐步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多种经营、劳务输出紧密结合起来,带动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
二、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和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扭转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就业技能差的状况,增强农民就业能力。要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技能为重点,通过科技培训、农民夜校、农业示范、技术推广等形式普及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特别是要重视抓好中小学教育,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要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实现有序流动。
三、完善和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大力改善就业环境。要消除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农民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在福利待遇、工资、劳动保险等方面切实保障农民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对到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就业以及外来流动就业的农民,要实行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纳入劳动力管理范围。对被企业辞退、除名和解聘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凡本人愿意的,可回原居住地,也可根据本人申请在企业所在地按规定办理失业登记,享受失业救济。切实保护农民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严厉查处和禁止对农民就业人员收取劳动管理费和歧视、拖欠工资、乱扣风险金等行为。
四、改进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和劳动力余缺调剂,及时提供就业信息,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和外来流动就业。
五、建立健全就业管理法规。要对劳动就业管理中存在的限制农民就业的各种不合理规定进行清理,加快研究制定和完善规范农民就业和外来流动就业的管理措施与办法,实现就业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