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发挥比较优势?
我们这个国家,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13亿多什么概念呢? 相当于世界第六大国家(巴西)的人口总和;相当于俄罗斯和加拿大的人口之和;甚至超过西欧所有国家的总人口——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北欧五国之和。
这么庞大的人口,如果发挥不了比较优势,那简直就是国家的罪过…… 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多的大脑,只要给他们一张安静的书桌,他们就能撼动地球。 举例来说,美国是1.37亿人,但美国的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是2.6%,日本是4.9%,德国是3.5%,韩国是4%,瑞士是3.8%。而中国则是2.1%。 但中国有人口13.7亿!因此同样做一项研究,比如研发一个芯片,中国的花费是美国的两倍,是日本、德国和韩国的四到六倍不等。 但是美国有一个好处,它可以通过全球化来分摊研发成本,因为美国具有全球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它可以迫使其他国家降低关税,或者提供补贴,从而让美国企业把生产环节外包给其他国家,用更低廉的成本来实现产品量产。 而我们现在还在谈创新,其实我国很多专利,都是“从0到1”的创新,这当然很了不起,但是“从1到100”的改进却很缓慢,这也是事实。
举个例子,现在中国的芯片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已经能够完成“从1到100”的制造了,即可以自行设计然后制造出集成电路,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然而我们却只花了美国人研发费用的一半,就可以做到和美国一样的成果。 如果把“从1到100”这部分加在一起,可能中美两国所耗费的研发费用就差不多一样多了,但我们拥有后发优势,可以在别人基础上向前走100步,而美国人却要倒退回去100步,说不定还赶不上我们。
所以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最勤劳的大脑,只要给他们充足的营养(资源和制度),他们一定能继续下更大的一步棋。 所以,比较优势是个马屁,也是块肥肉,我们一边享受,一边思考。
国际经济联系的普遍化、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一方面,生产的国际横向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使一国国内生产过程渗透和纳入国际生产体系;另一方面,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各国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又使国际市场的商品多样化、质量不断提高。这种趋势将使国际市场的商品供求联系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扩大。
从国别市场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经济的内向性和外向性并存的趋势。内向性表现在,一国经济仍然以国内市场为导向,对生产要素和产品的国际流动仍有一定的限制,国家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节仍然在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外向性表现在,一国的产业部门和企业生产在不同程度上纳入了国际生产体系,一国经济中的相当部分受制于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作用都日益加强,使各国处于“既相对封闭又高度开放”的特殊地位。从总体趋势看,内向性与外向性的相对重要性的差异取决于各国国内市场的大小和经济实力的强弱。美国等发达国家不仅有很强的外向性,而且有很强的内向性,国内市场规模大,经济实力雄厚,内向性的作用相对较大,其生产和市场基本上可以独立于国际市场而存在,其经济波动主要受制于国内因素,对外部冲击的灵敏度比较低,具有所谓的“封闭型”、“内向型”和“耐冲击型”特征。广大发展中国家,虽然内向性的作用在加强,但外向性的增长速度则更快,国内市场的规模比较小,经济实力比较弱,外部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更具有所谓的“开放型”、“外向型”和“易冲击型”特征。
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逐步转变为一个在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与外部联系程度越来越高的经济体系。国内经济越来越依靠和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的需要,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开始增加。总的说来,一方面,中国市场相对封闭性仍然比较明显,外向性与内向性的不均衡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外向性不断增强的趋势十分突出。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已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步进入一个“外需拉动型”的发展新阶段。
比较优势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我国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比较优势上的差别。发挥比较优势是我国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的根本途径。发挥比较优势必须实施“大进大出”和“两头在外”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