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富人的孩子学什么?
作为一个在顶级私立高中(Top 10)毕业,然后在常春藤本科混了3年的学渣,我或许可以答一答这个题。先声明,我见过的富人家的孩子只有我的同学,所以只能举例说明他们的教育方式与我见过的其他中产阶级甚至是穷人家的孩子的不同之处在哪。
首先,他们确实会请家教辅导具体科目 (tutor) 的功课,毕竟常春藤的 GPA 压力真的很大。但是不同于中国家长是请一个全科的家教,这些富人家的孩子所请的家教都是请某一个方面很有经验的导师(teacher),比方说我要准备申请物理系,就会请物理方面的老师帮我复习考试,准备大学提交的paper;如果我要申请经济学专业,就会请经济相关的老师给我补习微积分和基础语法。当然,这些导师不是随便请的,而是需要我在某科上有很大障碍或者根本不理解的内容,我才去请相应的 tutor。比如我有很好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导能力,因此数学分析这样的课程我并不需要额外的辅导。
其次,这些富人家的孩子也上各种选修课和通识课(general education course),这些学分占他们总学分的很大比例。不过与中产或贫穷家庭的孩子不同,他们可以不用把全部的时间花在修读专业课上,因为他们不需要为将来找不到工作发愁——如果他们不喜欢这个专业,可以很容易转,甚至不需要找新的工作。所以他们可以在本科期间有很多探索的机会,尝试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一点其实取决于学校的安排,有些学校会有 “Discovery” 或者 "Major Exploration" 之类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尝试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如果是这种课程的话,就不存在转专业的问题了,因为本来这就是个试验性的计划,允许学生在不确定自己的兴趣之前,可以在多个学科之间游走。不过,这类课程一般只有在综合性大学才有,而在文理学院是没有的。
这些孩子虽然也会参加社团和学生会等活动,但是他们参与度不高。因为这些活动无法真正让他们获得真正的兴趣,他们会在这些活动中迷失自我,不知道这些所谓的经历到底是对还是错,因此不如不参与。这些活动对他们来说,似乎除了增加简历上的内容之外,没有别的意义。我曾经问过我的同学们这些活动的意义是什么,他们的回答是 “It's hard to explain. It just feels right." 我后来也在反思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些活动对我来说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呢?我想可能是我小时候接受的教育的价值观跟我现在的价值观不一样。在美国,从小学开始,学校就会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关于种族、性别、政治的讨论和的活动。这些话题本来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或是受到了特别优待。所以这些富家子即便参加了校园里的组织,也很少有什么领导地位,跟穷人家孩子的处境差不多。
总之,我觉得这些富家子的教育方式和资源确实比中产阶级甚至穷人家的孩子有优势。但是我相信,如果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也能像中阶级或者穷人家的孩子一样通过努力来获得自己想要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