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真的好吗?

匡海波匡海波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经济好不好,这个结论下得太武断了。 中国经济好不好,要看从哪个宏观视角去看待。 如果从中国是世界制造工厂、世界工人、世界农民的视角去审视,中国经济的确好得令人发指。 从1978年至2016年,中国GDP总量翻了14番,年均实际增速达到9.5%; 同期,美国GDP总量增长了3倍多,日本GDP总量增长了近2番。 但是,如果从1978年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几乎是零,只有1.1%,到2016年也只增长了不到一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7%(按人民币计价,占比则仅有3.8%)。与美国、日本在战后经济腾飞时期的GDP在全球所占的比重大小相当。 而若论人均GDP,中国甚至远远落后于这2个国家——中国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不足1/4,日本的不足1/3。 作为全球工厂,中国制造了全世界最多的商品。201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了4.3万亿美元,其中出口2.48万亿美元,进口1.82万亿美元。但是,这些贸易数据中有着太多的被动因素和成本加成,并不能真实反映中国的经济实力。 因为国际贸易的本质是“以相对少的付出、交换尽可能多的资源”,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使得我们不得不“以价换量”,用廉价的劳动力换取订单。我们赚取的是劳动力的差价而不是经济的增量,可以说是中国经济附加值低的可怜,利润都被外企转移走了。所以,虽然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并没有为中国经济注入多少活力。

中国经济的确很好,但仅停留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迈进的阶段,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 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还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

瞿护应瞿护应优质答主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下,我们从官方到民间,似乎都患上了严重的“预期失衡症”,要么过分担忧而产生恐慌心理,要么盲目乐观地认为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种症状的突出呈现,使得在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问题的认知度上,各方始终无法形成基本共识。而缺乏共识的引导,无疑会增加中国经济转型的变数和风险。

经济增速下滑是本轮“预期失衡症”集中爆发的导火索。不过,如果只是把关注点放在增速放缓上面,则很可能掉入“速度陷阱”,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中国新旧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已经不是“GDP增长了多少”,而是“如何才能使经济保持平稳,实现发展质量、效益和速度的有机统一”。因此,如果在预期判断上出现偏差而引发盲目恐慌,就很可能破坏已经十分脆弱的市场心理平衡,导致转型风险增加。

所以,当务之急是需要统一各方对中国经济形势的认知度,避免让各种噪音影响决策和判断,干扰中国经济的平稳转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