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几年经济发展?
先说我的结论,中国经济增速在下降,但仍在合理区间内。 最近网上很多唱衰经济的言论,尤其是和2008年金融危机比着看,更激起了很多民愤。 但问题是,我们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根本不是一种类型。 2008年是需求不足导致的经济下行,当时4万亿出来之后,需求大幅上升,GDP增速反弹回到高速增长;而这次是供给冲击导致的经济下行——本质上是全球供应链受到冲击导致的需求下滑,而不是国内需求下降。
政策方向也应该有所不同。2008年是扩大需求为主;这次则是稳定需求、刺激供给。宏观上我们仍然可以保持乐观,但微观上企业可能面临很大困难,所以需要宏观政策和微观主体之间更好地配合才能更好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不小了,再想依靠扩张性货币政策激发增长已是难如人意。并且由于债务等结构性问题,进一步释放货币宽松的空间也很有限(除非爆发金融危机)。财政的政策空间则相对大一些,但是资金的使用效率还有待提高。
目前看来,无论是财政还是货币政策工具,都在指向一个目标:支持供应链恢复,稳定需求,增加供给。 从宏观经济指标上看,我国GDP增速在下行,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则在上升。这说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都不理想。
要支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必须同时刺激供需两个侧面。从短期来看,还需要加大宏观政策的力度;但从长期来看,更需要深化改革开放,通过改革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通过开放拓宽外部发展空间和内部转型升级通道。
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趋势和新特点,经济结构继续优化,经济增长正逐步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压力降低,潜在增长能力提高。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达到20.9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增速加快0.3个百分点,是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0%、13.5%和10.3%。
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45.4%。第一产业比重为11.7%,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45.4%,提高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42.9%,下降0.1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步伐加快,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的生产总值增长12.3%,比全国加快1.6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受出口增长放缓,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停并转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平稳,比全国低0.4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继续缩小。农业和粮食生产扭转了多年徘徊局面,实现恢复性、持续性增长。全国粮食产量扭转了连续5年徘徊下滑的局面,实现了连续3年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9800万吨,比2005年增产2000万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