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药业比中国好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 从历史数据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先贴两图,再写解释。
第一张图显示的是1980年至2015年间,日本和中国的药品价格指数(按1980年=100计算) 这136年间,中日两国药品价格变动基本一致,都经历了由升到降再上升的过程。其中,在1980年到2004年期间,日本的药品价格指数基本上都在100上下浮动,变化不大,显示出较强的稳定性;而在2004年之后,却突然快速下降,到2015年甚至不到1980年的三分之一。
第二张图显示的是1975年至2015年间,日本和中国医药产业销售收入及增长率 这两张图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药品价格是高于日本的;而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药品的价格竟然一路飞涨,到了2015年已经翻了将近十倍,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原因并不复杂,中国在八十年代实行计划经济,药品也实行统购统销,生产厂家很少,市场也很小,因此生产成本很低,虽然当时药品质量不太高,但价格也很便宜。而日本早在战后经济复兴时期就开始鼓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物制药产业链,成本本来就比较高。后来随着人口结构和老龄化问题,药品消耗量增长,又进一步提高了药品的价格。
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日益高涨的药品费用,日本政府开始着手进行监管改革。首先是在药品上市许可方面,由政府直接向新药研发企业发放药品注册证书,取代了原先的临床试验和审批制度;其次是完善药品定价机制,通过财政出资、药厂让利等方式降低患者用药负担;再次是加强药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督,防止非法成本加成行为。经过这一系列改革,日本的药品费用得到有效控制,而药品质量却在稳步提升。
当然,政府的强力干预并不是没有副作用。据日本媒体爆料,很多新药研发投入经费不足,有的药物为了尽快取得注册证书甚至愿意支付高额特许权使用费给政府,而一些不具备开发新药条件的中小企业则干脆直接购买专利以快速降低成本。
这些做法显然有悖于知识产权的国际规则,也必然会影响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