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欧债吗?
中国的债务与欧洲的不同,不能简单类比! 有人将中国目前的债务同2010年前后欧洲的债务进行了比较。当时希腊的债务水平已达GDP的150%,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债务也都高达GDP的80%以上;而中国当时的债务率(政府负债/GDP)仅为36%。有人得出结论:中国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风险,应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这个比较是不恰当的。因为中西方的经济体制不同导致债务形成的原因和性质完全不同。
首先,中国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是靠投资驱动,投资的主要来源就是银行贷款。在宏观经济下行,企业利润率较低的情况下,信贷资金的边际效率就很低。为了刺激经济,央行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货币供给。从2009年起,M2的增速连续4年多保持在两位数。充裕的流动性推高了资产价格,也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下降。但宽松的环境并没有带来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并未有显著改善。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厌恶,但是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却没有带来企业还款能力的提高,于是银行就把希望寄托在了政府身上——政府作为最大的国有企业所有者,有能力并且也有动力通过加杠杆来扩大财政支出,推动经济增长。于是,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政府的负债率迅速上升。
其次,中国债务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实现收入分配均衡而实施的政策。在我国GDP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驱动的条件下,投资的主要部分是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工业项目,这导致了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为了弥补这部分损失,税收政策向居民倾斜,以增加低收入群体的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然而,这种收入分配再平衡的策略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显效,政府为了实现长期收入分配目标而负有继续加大公共支出的义务,从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债。
最后,中国的债务形成还有制度性因素。目前中国政府和企业负债都是以人民币计价的,而居民部门负债则是以外币负债(主要是美元)为主。由于汇率制度安排,外币负债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是以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形式存在的间接融资,资产负债表被隐匿在当地企业里面,不会体现在宏观数据中。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负债,名义利率都是按照央行规定的存款利率或者贷款利率计息,而实际上很多负债都是按照汇率的波动幅度支付汇兑损益。在当前央行降息降准的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未来中国的宏观债务负担的化解可能只能通过汇率调整来实现,也就是必须允许本币升值,或者说外币贬值。这又会带动通胀上升。
总之,与欧美债务成因迥异的中国债务,是不能简单用欧盟国家的经验来进行预测和分析的。而且,如果未来中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甚至主动贬值外汇占款,都有可能迫使非金融企业加杠杆,进一步推高债务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