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该向何处去?
首先,我们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经济发展问题,另一个是贫富差距问题。而这两个问题本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市场经济的问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提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点目前是没有争议的,但问题是我们对于市场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我们认为市场就是经济的灵魂、引擎,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但我们没有看到市场的另一面——市场竞争必然会导致贫富分化,而且越激烈就越会分化,因为强者越强,弱者愈弱。这是一个悖论,我们不可能允许这个悖论出现,所以就只能限制市场。
但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政府又管不了市场,因为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全部用于配置资源,那它就没有精力解决社会发展的问题了。如果我们放弃了对经济发展的控制权,任由市场力量的发挥,那我们既无法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也会陷入拉美式社会的陷阱。这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痛苦和困境。 所以,我们现在的方向应该是,一方面继续发展经济,因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不是某些人所说的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要调节收入分配,减少两极分化,这可以通过再分配的手段来完成。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手段来调节收入分配,但这只会抑制经济活力,我们不能走上拉美的老路。我们现在所走的是一条渐进的改革之路,这本身就是在保护市场的活力,同时通过渐进的改革,我们可以逐步调整利益集团的博弈空间,最终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双赢。这是最理想的情况。
中国面临三个选择:
一是继续改革开放,但是向左转。具体讲就是中国共产党要退到幕后,实行多党派轮流执政的议会化、党争化的政治制度。经济上要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主导,对外则以与西方全面接轨、融入西方世界为主。中国目前的“新左派”(新民 主主义派)代表了这样一种改革倾向。
二是新保守主义:政治上继续坚持中共的领导,实行中国特色的民主,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混合市场经济,文化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外实行不激进、不冒进、韬光养晦的务实外交。
三是“新右派”代表的倒退和反革命路线。政治上推行三权鼎立、西方式民主。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文化上全盘推行西方主流价值观,在对外关系上依附西方,推行反华、仇华路线。“新右派”表面上是右派,实际上是在中国推翻共产党的统治,他们不仅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新民主主义制度,而且反对中共领导下的半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制度,所以他们是彻头彻尾的反革命分子。无论是大陆的“新右派”还是海外的“新右派”,无论是在港台地区,还是欧美其他国家,他们的反动立场都是一样的,即无条件地反对中国共产党,无条件地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条件地反对“一国两制”,并主张在这些地区实行彻底的资本主义化改造。他们甚至主张台独,支持车臣民族分裂派,支持东突恐怖势力。他们的全部纲领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推翻”,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全盘西化”,用六个字概括就是“推翻中国共产党”。如果一定要给他们带上帽子的话,新右派实际上就是“新法西斯主义”。
这三种思潮在世纪之交以来竞相问世,百家争鸣,各说各话。各种主张都有其理论文章和著作问世,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些团体和网站。
其实,这几种思潮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前后都出现过,都传播过,而且在社会上有过一定的市场和影响。但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和1999年“两会”期间,特别是江泽民的“七一”讲话和十五大报告、十五届三中全会以及“两会”期间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讲话,集中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声音:新保守主义的声音,也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党的领导下的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在此旗帜下继续向左走,在新民主主义框架内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尽管我们还不是成熟的社会主义)体制。中共十五大以来,主流意识形态得到了进一步的凝聚和强化。特别是江泽民1999年“七一”讲话的发表和“两会”上党中央一系列讲话的发表,使新保守主义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七一”讲话实际上是对世纪之交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新三述”,在相当程度上是1992年“南巡论”在世纪之交的新阐释和再阐释,是江泽民执政七载“三部曲”的完篇。新保守主义在与新左派和新右派的论争中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这标志着世纪之交(包括1999年和2000年)中国的思想文化主流动向和政治文化主流动向。新保守主义的主流地位的确立,预示着21世纪初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仍然会保持新保守主义色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大政方针将得到继续贯彻实施。当然,中共的“七一”讲话和“两会”讲话也不是不许人家讲话,江泽民一再号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民主、平等的讨论。尽管中共以新保守主义为意识形态指导,但这绝不排斥新左派和新右派声音的“合法性”。相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以对新保守主义起到一定的启迪和监督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世纪之交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兴盛的新左派和新右派的声音尽管没有进入体制,但他们的声音也是中国的合法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