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宏观税负?
宏观税负是个动态概念,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类型,其宏观税负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衡量一国政府是否“节俭”或政府支出效率高低的指标就是财政自给率(又称财政收支平衡),等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除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国际上通常认为,财政自给率在80%以上的才算是合格的政府,低于这个值的就属于负债经营。 中国从2016年开始连续3年财政自给率超过100%。2017年和2018年的财政自给率分别是104.5%和105.3%,2019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102.3%。说中国政府是“负债经营”的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至于有人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去衡量现阶段的中国,更是没有可比性。那个时期的国有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高达80%以上,现在则只有不到30%;那时的税收占GDP的比重也远低于现在的水平。所以用当时的标准来要求现在的中国显然是苛求。
有人说我国的税收负担很重,企业利润很低;还有人说我国的税收负担水平低,企业利润很高。这些观点都是对客观事实的扭曲。实际上,中国政府的税收负担水平(税收收入/GDP的比率)一直不高,近几年维持在20%左右,而工业国家的这一比值一般是30%~50%,发展中国家则在50%~60%之间。可以说,我们还有很多税种没有开征,很多税收优惠还没有取消。如果这些都没变的话,我们的税务负担水平还能降低一半!同时,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制度安排,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遭遇逆风的背景下,更加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国内,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经济发展。税收作为政府参与社会分配的重要工具,自然要在支持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我们不仅要看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是多少,还要看这一水平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合理的依据和基础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