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海绵城市是什么?
最近,国务院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2015-2020)》 什么是“海绵城市”?它又和传统的城市建设有啥区别呢? 海绵城市的英文是“Sponge City”,该名称来源于美国作家雅各布·韦伯在1984年出版的书籍《海绵都市》[1]。
海绵城市就是指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或释放水分的城市。它具有“渗、蓄、滞、用、排”的功能。 “渗”是指通过绿化景观、可渗透场地和设施,使下雨时70%的降雨可通过植被、湿地等自然消纳或蓄积。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依靠市政管网统一收集、排放雨水。这样不仅浪费了原本可供利用的资源,也使得部分低影响开发措施无法发挥作用。而推行海绵城市理念后,这种传统的模式将被改变。未来,每一幢建筑将能自行控制雨水,并通过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生态停车位等对雨水进行分流、净化。
“蓄”指利用水库、湖泊、池塘等天然蓄水空间和地下水资源,以及渗井、渗坑等人工蓄水空间,对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进行调蓄。 “滞”是指在暴雨期间,通过降低河道水位、滞缓水流速度,让雨水有充足的时间渗透到土壤中或者经过过滤进入水体。
与传统城市防洪排涝的方式相比,海绵城市建设更强调雨水的收集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除了河道外,湖、池、塘等天然及人工蓄水空间都将更好地发挥调蓄作用。
“用”指的是有效合理地使用海绵城市的雨水资源,如用于冲厕、洗车、园林绿化灌溉等。
近年来,随着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雨水资源的回收利用也逐渐受到重视。但雨水作为一种非常规水源,其利用在现有的供水系统中处于从属地位。在海绵城市中,这一现状将会得到改观。
同时,海綿城市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杭州为例,该市计划在“十三五”时期建立600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杭州市区一半的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届时,将有近10万居民和企业受益,相关产业也将带来数百亿元的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