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量多?
我觉的这个问题应该倒过来,为什么中国的出口这么少!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享受了20多年的红利期。这20多年,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生产了大量的产品。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我们拥有了价格优势,产品走出去有了先天条件。但近年来,这种红利正在慢慢消失。以华为为代表的众多高科技企业因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被制裁就是很好的说明。而且,随着人工成本的上升和环保约束加剧,我们的比较优势也正在逐步丧失。
另一方面来看,中国目前的进出口体系还不完善。以钢铁产业为例,据相关报道,我国目前有40%以上的钢铁产能处于亏损状态。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受到国内需求萎缩的影响,大量钢企仍然难以为继。在这样恶性循环下,很多企业主没有利润甚至亏本,自然没有动力继续生产经营,最终的结果就是企业倒闭或者限制产能。而国外的客户之所以敢和中国企业合作,是因为中国企业有价格优势和生产能力;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出口额当然会受到影响。
总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需要转型和升级已成为共识。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阵痛,但我们坚信,这条道路是正确的!
现在大家有这个疑问,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绩过于耀眼,以至于大家下意识会觉得国内的新能源汽车肯定不会很好卖,实际上并非如此。
1-4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了155万辆,同比增长1.1倍,4月单月销量达到28.8万辆,同比增长86.6%,4月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26.6%,这可是4月这种极为特殊的环境下达到的成绩,假如说没有疫情的影响,恐怕渗透率还要更高。
至于说出口量和整体销量相比确实比较少,实际上这是由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决定的,首先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国,汽车产量全球占比超过了30%,这意味着只要将国内市场做好就足够了。再者,我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想要追赶先进的水平,自然要选择更符合未来趋势的发展路线,从我们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支持速度就能够看出来,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多受重视。
如今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无论是产销量还是技术水平,均属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国内市场有着相当出色的成绩和口碑,因此无需到国外去冒险,也无需去冒可能无法和欧洲本土汽车品牌同台竞技的风险,反倒是欧洲汽车品牌急于进军中国市场。欧洲市场的汽车均价高,品牌溢价能力更强,车企对于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也有更加充裕的资金做支持,欧洲消费者购车后的使用成本较低,用车环境更加完善,因此对于新车的升级幅度会要求更加苛刻,这也就导致了欧洲汽车品牌更像是一头猛虎,不好对付。
当然,这不代表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不敢出海,只是说没必要强行出海,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在逐步准备中,在一些用车环境较好和汽车工业不太发达的国家,开始有所动作。例如在中东一些国家开始有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布局,虽然中东并不算什么大市场,但该地区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较高,人均收入较高,油价较低,开新能源汽车的用车成本更便宜。而且中东地区本身没有具备足够实力的本土汽车品牌,这使得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在中东会更加容易取得成功。同样在南美、东南亚等地,也有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布局,虽然这些地方看起来不如欧洲有分量,但不可否认,这些地区更有利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站稳脚跟,后续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后,有能力在欧洲、北美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时,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就会开始真正的全球扩张。
其实不仅是汽车领域,在很多其它领域,国内在某些方面的成绩是不输欧美日甚至领先的,国内的某些电子产品,其品质和性能在全球均属于第一梯队,但其销量和欧美日韩还是有着很大差距,这就是由品牌溢价能力和本土优势决定的,并非真正意义上实力存在差距。汽车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国产好物在全世界大放异彩,国内消费者的热情会进一步攀升,大家对于国货的好感度和认可度会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