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蒙特是中国的吗?
说到艾尔蒙特,不得不先提一个人——张天佐 张天佐1908年出生于陕西西安,是中国著名微生物学家、酿酒专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在明尼苏达大学学习农艺并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继续在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也成为了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华莱士·福尔班克(Wallace Humble)的实验动物。
张天佐回国后一直致力于科研工作,并先后担任了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辽宁省科协主席等职。除了科研之外,他还热心于科普事业,曾在《科学画报》等杂志上发表过多篇关于微生物发酵的论文,撰写的《中国酿酒》一书至今仍被广泛引用。他还曾参与制定了“白酒工业标准”和“啤酒工业标准” 。
那么,为什么我要提到这位已经过世的科学家呢?原因就在于他的学生王光兴教授所创立的艾尔蒙特酒业公司。 上世纪70年代末,王教授在北京组建了中国第一支葡萄酒及红酒研究所,之后赴欧洲进行考察。在这次旅行中,他结识了一位法国波尔多葡萄酿酒师,此人正是让·皮耶·哈斯勒(Jean Pierre Husler)。两人相识之后,便计划在中国开启一家葡萄酒厂。于是,在得到当时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的批准之后,北京葡萄酒厂正式成立,由王教授任厂长,而哈斯勒则出任第一任总工程师。
不过,由于当时中国的政策不允许外国人士在华长期居留,所以哈斯勒只有每周六来华工作。为了促进中法两国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经外交部特批,哈斯勒取得了每年到中国访问两次的签证,而每次来华他都带着大量有关葡萄酒酿造的资料。这些资料对于后来王教授在中国的酿酒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84年,随着北京正牌葡萄酒业的建成投酒,一个现代化的葡萄酒生产线也落户于此。这个葡萄酒厂不仅引进了法国最尖端的酿酒技术和设备,而且还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生产线建设模式,即:原料进口-原料处理-酒精制取-发酵成酒-灌装成型五个主要部分。其中,发酵部分的工艺流程更是借鉴了法国朗格多克地区最著名的罗讷河酿酒集团(Domaine la Romanee Conti)。
这家酒厂还首创了“低温缓慢发酵”的新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葡萄酒的质量。 在此之后不久,为了扩大产量,满足更多的消费者需求,该酒厂于1993年开始筹建分厂,选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新兴纺织工业园区内。这座分厂占地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一期建设面积近5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达6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新建的分厂同样采用了国际化的管理思维。在建设初期,该厂就聘请了法国罗讷河谷地区的酿酒师,而整个工厂的建造过程也完全遵循着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要求。可以说,这是法国罗讷河谷地区以外的第一个按照国际质量标建的葡萄酒厂。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企业的发展,北京正牌葡萄酒业已经与过去完全不同。但其开创的“中外合作”模式以及借鉴国外先进工艺和技术的路途却影响了后来许多的中国葡萄酒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