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多少会清盘?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公募基金并不是以“清盘”作为其终止方式的。 按照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规定,基金合同到期终止或投资人赎回份额后基金公司不能全部兑付时,可以启动清算程序。而实践中,更多的则是由于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或者经营困境导致所持有的基金资产价值大幅下跌甚至为负值,从而引发基金巨额赎回,基金管理人对基金进行清算。 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清算,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和相关规定,都应当对基金财产进行保管、管理和处分,并以保护基金持有人利益为前提。从法律层面而言,基金的清算不是强制性的。然而,如果基金运营过程中存在重大事项发生导致其无法继续履行或存在难以继续履行的风险,则基金管理人有权且必须提请行政监管机构给予特别处理(包括责令停止交易、限制信息披露等内容);若情况严重,基金管理人还可能面临被撤销的行政处罚。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并非所有类型的基金都有清盘的可能性与必要。 根据基金的不同类型,其主要投资方向也有不同要求。其中,股票基金的主要目的是追求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因此一般不会清空所持有股票,除非遇到极端情况;而债券基金则主要依靠固定收益类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获取较为稳定的收益,通常也不会轻易清空所持有的债券。只有货币市场和商品期货基金可能会因为投资的特殊性质而需要对个别或部分资产进行清盘。
我们也应该注意,尽管在法定情形下基金公司有义务提请行政监管机构启动特别处理,但相关权利是建立在投资人合法行使赎回权的基础之上。换言之,只要不发生极端情况并导致基金清盘,一般都不会引起监管机构的干预。可见,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风险是相对有限的。
不过,投资者也需要认识到,尽管理论上基金清盘的可能性有限,但是一旦发生,其处置方案将直接涉及基金托管行、基金管理人和基金公司的利益,往往又伴随着比较复杂的法律流程,因而也存在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可能。 在此情况下,我们除了需要关注可能出现的财产损失,还应该警惕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引发的信用风险——即因信任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的能力而盲目购买产品所带来的损失。为此,我们在选择基金的时候,一方面需要注意考察基金的过往业绩和经理变动情况等,另一方面还需要关注相关的市场环境以及政策动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