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晗基金事件是什么?
“清华学生创业,天使投资人反悔”这一话题迅速登上各大网站热搜,阅读量高达5.6亿。 原因无他,仅因为“清华学生”“创业” “投资”这些关键词就足够引起广泛讨论了。 这次上热搜的事件原本并不复杂——一个名叫许清晗的清华学生成立了公司,进行了创业,获得了投资,然后要毕业出国了。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接手者,他的天使投资人李一男想撤资,把资金拿回去投入其他项目。对于李一男的撤资要求,许清晗无法答应,于是这出闹剧就开始上演了……
不过,在事件的调查中,有关“清华学生”和“创业”的背后真相被不断挖出来,事情的性质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清华学生”不仅仅指代的是一位清华学子,而是特指代清华大学的“精英教育”;而“创业”则不仅局限于一般意义的创业活动,更是指向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国内顶尖大学里,一群又一群不甘平庸、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精英学生的群体形象。 于是,舆论的矛头开始转向,网友们纷纷开始深挖“到底什么才是创业?”这个问题。 有媒体如此评价这件事情——“一场因‘退资’而来的争端,牵扯出围绕年轻创业者与顶级名校的无数话题。” 这话说的不错,只不过这个“无数话题”到底该怎么定位,恐怕还得我们继续跟进这件事的发展才能明确。 但无论如何,由许清晗和他的老师赵京桥代表清华的“精英教育”,李一男代表的风投方和中关村的创业生态,他们之间的冲突,确实给了人们很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在我看来,这件事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在于它呈现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在以往,无论是我们理解的创业,还是大众理解的创业,它们往往都带有强烈的“个体性”色彩。 我们说某个个体有创业的精神,往往是赞扬这个人胆大心细、独立特行,甚至有点孤傲自负。我们说某个项目很能创新,往往也是赞扬这个项目“逆主流而行之”,显得很有个性。 所以以前无论我们赞扬创业精神也好,批判创业环境也罢,我们谈论的都是个体的选择和行为。 而此次事件告诉我们,除了个体的抉择之外,还有一种全新的“时代浪潮下的集体选择”。 比如像清华这样的高校,它所代表的教育模式就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培养的人自然也是非常优秀的。但问题就在于,这些精英从学校出来之后,面临的选择并不多——不是成为企业中普普通通的“螺丝钉”,就是尝试自己创业当老板。 从一个精英教育出来的佼佼者,转而变成了另一类竞争模式的从业者,这种身份的转换令人感叹。 同样,在硅谷工作生活的华人移民群体,也有很多是出自像清华这样中国顶尖大学的佼佼者,但他们最终选择了留在硅谷创业或者搞科研,也不再回中国发展。 像许清晗和李一男这样的人,其实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选择路径,但却有着同样的底色——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是最优秀的,但同时,他们也都不属于任何一个既定的成功者阵营。 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现在的创业不再只是那些“想干大事”的人的专属,它更像是一种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选择权。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我们都将被卷进时代的浪潮之中。我们能够选择的,要么是在浪潮中勇敢做舵手,开辟一片天空,要么是挣扎着充当一块礁石,阻挡浪潮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