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会不会产业空心化?
“产业空心化”是一个伪命题, 就现在来说,深圳既没有“空”心,未来也没有“化”的可能。 首先,说深圳没有“空”心。 所谓“产业空心化”,一般是说工业基地失去了工业化,出现了“去工业化”的趋势。
从数据上看深圳,201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3724.96亿元(注:这里的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是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中的行业划分方法得出的结果),占GDP的比重为35.8%;到2019年前三季度,这一数字变成了3492.63亿元,占比下降至33.8%。
看起来似乎深圳确实在“去工业化”,那么,我们再看另一组数据:2019年前三季度,深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365.61亿元。其中,住餐消费、商品零售和网上零售分别实现1864.84亿元、20999.8亿元和1161.97亿元,分别增长7.3%、7.8%和16.7%。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深圳一直以服务业为主,但它的商业是很强的——无论线上、线下都是全国前列。而且,深圳的商业发展非常平衡,不存在什么“头部企业”,所以没有所谓的“马太效应”。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政策不变,深圳可以同时拥有重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其次,说深圳未来没有“化”的可能。 所谓“产业空心化”还有一个含义,那就是当地不再投入基建,因为基建会推动产业本地化,从而使得外地产业失去竞争力。因此人们才会担忧像深圳这样的城市会不会出现“产业空心化”。
但是,看看深圳这几年的基建投资: 深圳今年将新建3条地铁线,运营总里程达到411公里。 到明年,全线贯通的深圳都市圈城际铁路线网规划中的8条线路全部开工! 除了轨道交通,还有深中通道等海洋工程…… 这么多基建项目,都意味着产业投下去,未来产业不可能“空”了。
何况,就像其他发达城市一样,深圳的很多新兴产业并不是来自外资的直接投资,而是政府利用本土优势(比如人口多、教育资源丰富等)大力发展起来的。比如计算机及数码产品的批发和零售、医疗设备及器械、电子技术服务等,这些都是深圳的外贸优势。 当然,如果深圳想把某些“空心化”的产业重新做回来也是可以的。
比如说,前段时间有人提议把深圳工厂搬到内地,其实深圳很多制造业并不是想搬就能搬的——那些落户在深圳的工厂很多都是产业链配套企业,属于先进制造业,是高附加值产业。另外,有些制造企业虽然表面上说是外来资本,但其实有国资背景。如果这些工厂真的“回归”,可能也是“假离开真回来”。